启动仪式
良渚论坛:中外南方文学创作与中西文学交流与互鉴
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
浙江文学榜(2021-2023)
浙江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
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落户浙江文学馆
3
省作协举行浙江作家回家活动暨“八八战略”主题创作座谈会

马伯庸:作家最大的困扰就是“作家”这个词

文/上官云  最近一段时间,作家马伯庸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频率比较高:小说《太白金星有点烦》出版,《长安的荔枝》也将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  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他分享了写作和阅读的感受,也谈到了对小说改编的看法。在他看来,写作就是写出一个好看的故事。如果之后有人愿意改编当然也很好,但这不会构成自己创作的最主要的动机。

马伯庸:作家最大的困扰就是“作家”这个词

苏沧桑:纸上江南

苏沧桑是原名,却像个天然的笔名,似乎天生就要以写作为生。而为她起名字的父母,父亲是中学数学教师,会小提琴钢琴胡琴还会国画,母亲则最爱读《红楼梦》。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苏沧桑从小就痴迷上了中国的文字之美。苏沧桑三十岁那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银杏叶的歌唱》,莫言先生为她写的后序中,第一句话就是“一个温馨如玉的江南女子,有着这样一个遒劲苍老的名字,便产生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反差。”正是这个江南女子,她更喜欢大漠的苍茫、草原的辽阔、大海的无际。她去草原养蜂,去戏班演戏,...

苏沧桑:纸上江南

余华:我动过真感情的,是小美

文/余华 毛尖2023年3月26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了“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下午,余华作品研讨会在学校办公楼小礼堂召开,会议最后,华东师范大学远读批评中心的毛尖教授代表在线的百万网友采访了余华。

余华:我动过真感情的,是小美

钟求是:用一生的努力追问命运

文/钟求是 罗建森记 者:钟老师好!请问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产生了创作短篇小说《地上的天空》的想法?钟求是:这篇小说并没有什么稀奇的诞生记。我平时有个习惯,喜欢在文字阅读、与朋友聊天、听音乐等过程中,把有意思的事记下来,用几个字或一句话记在笔记本上。这篇小说的核,就来自于笔记本上七八年前的一句记录。在经过许多日子后,这个有意思的事儿与我的某种创作思考相遇,结合在了一起。这是此小说的缘起。

钟求是:用一生的努力追问命运

麦家:你可以想象一个严肃的人在家中

文/小饭麦家是得到文学界和市场双重认可的作家,既有茅盾文学奖的载誉,也有300万销量的畅销书傍身。这样的作家,从世俗层面来看,成功二字。可是在任何地方我们几乎看不到麦家先生流露出这种“胜利者”的姿态。用麦家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我一直很小心地生活,心怀善意和恐惧,这既是我的本性,也是我的理性。

麦家:你可以想象一个严肃的人在家中

艾伟:作家给作品一次生命,读者给它第二次生命

文/吴波最近,艾伟凭借中篇小说《过往》获颁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他的最新长篇小说《镜中》在上市后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艾伟现任浙江作家协会主席,为中国60后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风和日丽》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该剧在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等台联播时,一度达全国卫视黄金时段收视第一。

艾伟:作家给作品一次生命,读者给它第二次生命

余华:文学、时代和我的写作

文/余华 张英认识余华几十年了。我们是君子之交,余华一发表新作,我就会认真阅读,然后见面,再聊聊。到北京后,我在南海出版公司就职。某个下午,我和袁杰伟、杨雯代表出版方和余华在北京方庄购物中心吃了顿饭。这顿饭,主要是袁杰伟想约余华正在写的新长篇。余华写作进度非常慢,没给我们明确答复。为获得新作的出版权,1998年,南海出版公司再版了《活着》。没想到,南海版《活着》成了畅销书。

余华:文学、时代和我的写作

池上:我更在意和享受写作时的全身心投入

文/李英俊编者按:“浙里新文学——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礼”是浙江文学院推介文学新人的重要举措。中国作家网特邀入选该推介计划的9位青年作家进行独家专访,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聚焦当下青年写作的来路与远景。池上,1985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在《收获》《十月》《钟山》《作家》《江南》《山花》《西湖》等刊物发表小说若干。获首届“山花小说双年奖新人奖”、第六届“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

池上:我更在意和享受写作时的全身心投入

草白:静女其姝,以温柔的凝视抵御荒凉与孤独

文/李菁编者按:“浙里新文学——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礼”是浙江文学院推介文学新人的重要举措。中国作家网特邀入选该推介计划的9位青年作家进行独家专访,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聚焦当下青年写作的来路与远景。草白,198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在《人民文学》《十月》《作家》《天涯》《山花》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照见》,散文集《童年不会消失》《少女与永生》等。

草白:静女其姝,以温柔的凝视抵御荒凉与孤独

徐海蛟:半是沧桑半少年

文/刘雅编者按:“浙里新文学——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礼”是浙江文学院推介文学新人的重要举措。中国作家网特邀入选该推介计划的9位青年作家进行独家专访,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聚焦当下青年写作的来路与远景。2010年,徐海蛟度过了漫长的抽屉文学尝试阶段以及报纸副刊写作阶段之后,一篇2万字专辑《徐海蛟创作的多样性》在《文学港》刊发。

徐海蛟:半是沧桑半少年

林晓哲:写作者是落伍的,他只能写一点东西

刘鹏波编者按:“浙里新文学——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礼”是浙江文学院推介文学新人的重要举措。中国作家网特邀入选该推介计划的9位青年作家进行独家专访,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聚焦当下青年写作的来路与远景。林晓哲:男,1980年生,浙江乐清人,作品散见于《收获》《江南》《天涯》《山花》《青年文学》《思南文学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刊物,曾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林晓哲:写作者是落伍的,他只能写一点东西

叶炜:重合多种身份恰恰是创意写作从业者的理想状态

文/叶 炜 杜 佳距离“理想的写作”有多远?——学院视野中的写作品格与价值追求在当下众多写作者中,经受过完整学术训练的高校教师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职业上得天独厚的优势某种意义上解放了身心,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从事写作,阅读、授业、鉴评等职业属性也为他们行走在创作的现场创造了条件。教师、学者、作家的复合身份令这一写作群体的实践总体上呈现出人文性、前瞻性和探索性。

叶炜:重合多种身份恰恰是创意写作从业者的理想状态

杨怡芬: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杨怡芬  洪治纲  萧耳  《离觞》  主题:大时代洪流中女性的独立和哀愁——《离觞》新书分享会  时间:2021年11月13日  地点:杭州·纯真年代书吧  嘉宾:杨怡芬作家,《离觞》作者  洪治纲评论家,杭师大人文学院院长  主持:萧耳作家,资深媒体人  正面书写特殊历史时期  大时代的长篇力作  萧耳:今天读书会的主题是“大时代洪流中女性的独立和哀愁”。

杨怡芬: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曹国维:他不是再现生活现状,而是思考生活走向

文/曹国维 王琳今年适逢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两百周年,我们就“文学纪念碑”中《罪与罚》(学术评论版),联系翻译家曹国维老师,聊聊他在翻译《罪与罚》时,如何反复修改译文,使中译文更接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风格,他又在《罪与罚》中传达怎样的思想。另外,我们也和曹老师聊起他翻译的《大师与玛格丽特》这本书,谈及布尔加科夫是否承继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传统等内容。

曹国维:他不是再现生活现状,而是思考生活走向

杨方:诗歌是一门真诚的艺术

杨方,出生于新疆,写诗歌,也写小说。小说入选《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篇小说月报》,《中国年度中篇小说精选》。获《北京文学》双年度优秀作品奖,《诗刊》青年诗人奖,第十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二届扬子江诗学奖,浙江优秀青年作品奖,首都师范大学2013—2014年驻校诗人。长篇历史小说《江南烟华录》被改编成电影《大明监察御史》。

杨方:诗歌是一门真诚的艺术

蒋离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文/蒋离子蒋离子,原名蒋达理,民盟盟员,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青联委员、浙江省网络作协理事、丽水市作协副主席、网络作协主席,获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主要作品《婚迷不醒》《糖婚》《老妈有喜》《听见你沉默》等,《糖婚》《老妈有喜》等连续两度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协联合推优,连续两度获中国十大数字阅读作品,获网络文学双年奖、网络文学金键盘奖等。

蒋离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麦家:写作有时候是需要拼命的

文/路艳霞麦家长篇小说《人生海海》在问世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近日销量突破200万册,堪称近年来纯文学作品畅销神话之一。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麦家盘点创作《人生海海》给他带来的写作资产、人生资产,坦率而真诚。

麦家:写作有时候是需要拼命的

蒋胜男:生活和创作,是一体两面的事

文/夏斌不管到没到35岁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得注重学习解放周末:五四青年节刚刚过去,“35岁现象”又一次引起关注。您当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蒋胜男:今年我一共提了8条建议,包括对离婚抢夺子女行为明确司法解释的建议,关于明确非法代孕相关组织者、从业者入刑的建议,严格落实编剧署名权及名次权的建议,关于加强涉侨高等教育的建议,等等。

蒋胜男:生活和创作,是一体两面的事

黄咏梅:“时间”是我反复书写的主题

文/舒晋瑜黄咏梅10岁发表诗歌,17岁出版诗集,70后作家黄咏梅的创作时间已经有三十余年。我甚至能想象到她在回答我问题时,圆圆的脸庞浮起的笑意,酒窝里装着温和的亲密。熟悉黄咏梅,不是因为诗歌,也不是她近年来风生水起的小说,而是当年流行一时的“小女人”散文。我关注这位同时代的同行,那时,她还是南方一家媒体的记者,散文清新隽永,很得我心。

黄咏梅:“时间”是我反复书写的主题

张忌:用一家南货店,盛放一个时代

文/顾学文糕点,腌货,干果,海味;窗棂,灯笼,招牌,算盘。泛着光泽的旧物之下,是我们曾以为牢固的生活。一部《南货店》,说尽时代巨变下江南百姓的生活命运。用丰饶的生活细节,缓缓带出时代针脚,是张忌的惯用“伎俩”。这位“长相忠厚但写起来很狡诈”的“70后”作家,直言当下文学创作的最大问题在于“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看不见“生活在哪里”。

张忌:用一家南货店,盛放一个时代

哲贵《金乡》:对大时代下的个人,肯定成就也更有同情

  记者 罗昕  近年,温州籍作家哲贵将目光触及温州市苍南县下的一个古镇——金乡。  金乡建制于明洪武二十年,是当时朝廷派信国公汤和筹建的全国五十九座抗倭卫城之一,与天津卫、威海卫并立,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哲贵《金乡》:对大时代下的个人,肯定成就也更有同情

管平潮:用文字把世界变得更美好

只恒文管平潮为《中国青年作家报》题词。一位工科学霸,是怎样变成知名网络文学作家的?扫码看管平潮的仙侠江湖。管平潮,本名张凤翔,中国仙侠代表作家,知名畅销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杭州市作协理事。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现定居杭州。代表作:《仙剑奇侠传》、《血歌行》、《仙剑问情》、《九州牧云录》、《大话西游》等。

管平潮:用文字把世界变得更美好

荣荣:时间之伤

文/赵卫峰荣荣无疑是江南水乡滋养出来的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她很高兴自己一直生活在南方,大多数时光被南方温和的一面抚慰着,让她对南方有种深深的依恋。荣荣认为,正是这份依恋,让生活充满了无数的小诗意,“生活多苦难,也多凡俗的琐碎,而诗歌就是那些轻的美好的物质,是向上的,有翅膀的。”荣荣,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作协主席,《文学港》杂志主编。

荣荣:时间之伤

浙江文学院(馆)

浙江文学馆是浙江文化新地标—之江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地上七层、地下两层)。目前是国内除了中国现代文学馆(2.5万平方米)之外规模最大的单体文学馆建筑。浙江文学馆的功能定位是充分展示浙江文学成就、滿足大众审美需求、积极开展专业交流、致力文学通识教育,从而打造成为联系作家、服务大众的活态文学综合体。在中国作协指导下,浙江文学馆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签订了框架协议,由双方共同建设的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已正式落户浙江文学馆。

过往

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另类母亲”的故事。她是越剧名角,年轻时以一曲《奔月》红遍全国,舞台上光彩夺目,生活中却与子女疏远。然而,晚年的她因身患重病,联络上久未联系的儿女,旧日生命中的一幕幕重现,关于过往的隐秘真相也逐渐露出水面。
《过往》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特别荣誉榜。

地上的天空

本书收录了《地上的天空》《高士图》《父亲的长河》《除了远方》《比时间更久》《瓦西里》六篇短篇小说和《远离天堂的日子》《他人的房间》《宇宙里的昆城》三篇中篇小说。
《地上的天空》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特别荣誉榜。

月亮与烟花

《月亮与烟花》共分为六个“书”:两地书(33首)、生灵书(35首)、人物书(29首)、山水书(31首)、时光书(34首)和世相书(37首),共199首诗。从诗集冠名到内部分辑,再到入选诗歌的数量,体现了作者完美主义的追求。

热望之上

《热望之上》以民族服装品牌崛起为背景,以职业女性与全职太太的角色换位为切入点,糅合婚恋情感生活和女性职场,讲述横跨14年的成长经营故事。
《热望之上》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网络文学榜。

天圣令

全书着重描绘了北宋初年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的政治人文历史风貌,展现了宋朝从建国之初的纷争离乱,到经历内部皇位之争、南北融合,到建制定法、走向经济繁荣、百姓安乐的大时代的故事。
《天圣令》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网络文学榜。

小心说话

《小心说话》讲述了一个警察抽丝剥茧从现实世界揭开网暴幕后黑手真面目的故事。小说反套路的从网暴的源头将网络上的风云起伏与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认为雪崩之中每一片雪花都不无辜,当人们开始将网络暴力当成武器之时,网络世界就再也不是法外之地。
《小心说话》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网络文学榜单。

天才与疯子的狂想

这是一本精神病人的狂想故事集。这些病人拥有量子力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知识储备,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想法……天马行空、奇思异想,从量子物理到生命存在,用天才的思维,透过疯子的眼睛,带我们一窥世界的真相。
《天才与疯子的狂想》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网络文学榜。

拨灯续集

《拨灯续集》是袁志坚自2018年至今写作的文艺评论及书评文章汇编,文艺评论涉及文学、书法(篆刻)、绘画等领域,书评以本人策划、编辑的重点图书为主。作者以诚立言,有思考深度,且文字洁美,宜于阅读。
《拨灯续集》已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文学评论榜。

鲁迅影像的历史与价值

陈力君以鲁迅影像为切入点,运用新方法,以新思路和新观点拓展了鲁迅研究的领域。通过对鲁迅影像的全方位考察,作者探讨鲁迅影像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为进一步深化鲁迅研究提供了启迪和借鉴。
《鲁迅影像的历史与价值》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文学评论榜。

离殇

潘绮珍家祖上就是开布庄的,到了上一辈,除了父亲作为长子守着祖业,两个叔叔都搬去了外地,空的宅子怕要被军队征用。防着防着,第三进到底住进了一家军官,多数时候只是女主人带着一个小女孩住,军官姓宋,是个舰长,多数时间都是住在舰上,也都是有教养的人。故事就这样讲开去……
《离觞》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长篇小说榜。

鹊桥仙

长篇小说《鹊桥仙》是一部书写江南小镇的性灵之作。一九八一年高考前的盛夏,栖镇少年们从此开始了半生戏梦。多年以后,似乎衰败的故乡小镇再次成为昔日发小们的人生舞台。小说有丝丝入扣的江南调性。
《鹊桥仙》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长篇小说榜。

澳大利亚舅舅

《澳大利亚舅舅》是一部情感丰富、情节跌宕的中篇小说,生动地展现了家族成员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状况和情感纠葛。他们的遭遇不仅反映了移民生活的艰辛,也触动了读者对于生活意义和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此外,小说还探讨了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通过角色们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对于自身文化根源的探索和对新身份的适应。
本书首发于《青年文学》2021年第9期,已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中篇小说榜单。

永恒之物的小与轻

诗集收入池凌云2013年以来的诗作120多首。诗人相信艺术的魅力存在于广阔的怜悯和不断的对话中,存在于艰难的汲饮之美中。爱、赞美、悲悯是这些诗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诗人以近似于祈祷的音调给生命以赞颂,让遗失之物复活并发出回响。
本作品已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诗歌榜。

清澈

《清澈》是诗人灯灯的一部诗集。她的书写朴素、节制而有内在的流淌的生命力;她在内容上以自然为重要的书写对象,发现自然之美以及人从自然中获得的启示——此种启示,关乎日常,更关乎形而上的神性,构成了诗人独特的世界观,也让读者从中获得崭新的领悟。
本作品已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诗歌榜。

船行中国

《船行中国》大部分诗歌已在《诗刊》《星星》等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或入选中国作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作品、诗刊社庆祝建党95周年、100周年重点作品。
《船行中国》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诗歌榜。

漂泊的石头

全书分“方向不明的出走”“鲁院里的拴马桩”“漂泊的石头”“有时候”“父亲的大兴安岭”五辑。
《漂泊的石头》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诗歌榜。

宝石山居图

卢山的这部诗集,以西湖边的宝石山为主要对象,描摹了自己在宝石山边的生活,书写宝石山上的一草一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追慕,对生活的珍惜,对人生的热爱。
本书已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诗歌榜单。

恐龙奇旅

宝树的这部《恐龙奇旅》讲述一个人类小孩,一只恐龙,通过智慧解决了时间线上的悖论,又因为爱成为沉默而坚定的盟友。书中传递的温暖和理想,为读者带来一种美好与丰富的希望。这部作品也是对那些长大后承担改造世界责任的孩子最好的祝愿。
本作品已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儿童文学榜。

外婆变成了麻猫

这是一部关于遗忘与衰老、爱与陪伴的童话,也是一个让孩子们思考如何关爱老人的温暖故事。作品对阿尔茨海默病这一现实题材进行了富有创意的艺术探索,用幽默、夸张的语言描述了老人失智后的世界,以温暖而灵动的方式呈现了记忆的美好、爱与勇气的神奇力量,还着力表现了一群孩子的觉醒和成长。
《外婆变成了麻猫》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儿童文学榜。

十一个宝藏

十九岁的方豆豆回到乡下母校教书。方豆豆不谙世事,全然地爱着孩子,是让校长头疼的“闯祸老师”,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豆豆老师”。后来,方豆豆调去了城里的小学。孩子们能理解她的“背叛”吗?方豆豆如何面对孩子们的失落和自己的失信?
《十一个宝藏》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儿童文学榜。

风野吹来草籽儿

这是一个新时代“愚公移山”的故事。一场变故让爸爸背负上巨额债务,从此失去了音讯。奶奶抱着“滴水成海”的信念,起早贪黑做零工帮家里还债,最终赢得乡亲们的尊重和理解。不满十岁的草籽儿以一种孩子特有的天真和勇气,帮助奶奶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儿,只为减轻奶奶的负担……
《风野吹来草籽儿》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儿童文学榜。

水边的修辞

《水边的修辞》以富春江为核心视角,深入系统梳理了大江流淌不息的精神血脉,生动展现了这方水土丰厚的历史人文,细腻描摹家乡人、家乡貌,提炼和呈现富春江延绵数千年的文化特质。
《水边的修辞》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散文杂文榜。

静默与生机

《静默与生机》收入了草白潜心撰写的绘画艺术随感类散文十多篇,涉及中国古代的牧溪、马远,现代的常玉、李青萍,西方的乔治·莫兰迪、马克·罗斯科、亨利·马蒂斯、保罗·塞尚、爱德华·霍珀以及日本的东山魁夷等一批极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画家,剖析和梳理了中外艺术家打动人心、名扬世间的若干佳作的基本特质与艺术灵魂。
本作品已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散文杂文榜。

廊桥笔记

《廊桥笔记》是一本关于廊桥的文化随笔。作家鲁晓敏亲历十多个省市、数百座廊桥,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中国的五大廊桥群,对廊桥建造、保护背后一个个动人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书中配图精美,很多现已不存的精美廊桥照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本作品已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散文杂文榜。

古游录

《古游录》是一册讲古的书,冯梦龙、夏鼐、陆羽、皎然、僧祐、谢灵运、叶金扬都在周吉敏截取的历史片段中,留下或浓或淡的背影;造纸、木偶戏、刘氏风筝、极乐寺古碑等传统文化或古物,也在周吉敏的追根溯源中得以展示。
《古游录》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散文杂文榜。

云中人

《云中人》以金石永年等人文为主题写作,挖掘浙江人文底蕴和精神质地,内容涉及碑刻、墓志、古砖、印章、古琴、民俗、建筑等传统文化。建立在知识、思考和学养基础上的写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让人在那些老旧的物什中,触摸到一种风雅和文化沉淀后的醇香韵味,也使人感受到散文创作的独特气象。
《云中人》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散文杂文榜。‌

中国农民城

中国近代城建史上有两大奇迹,一是深圳,二是龙港。上世纪80年代初,鳌江南岸的方岩下是一“灯不亮,水不清,地不平”的小渔村。1984年龙港农民集资造城,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随之出现……他们创造了“龙港速度”,为中国城市化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浙江路径与经验。
《中国农民城》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报告文学榜。

中国外卖

作家杨丽萍的《中国外卖》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外卖小哥的长篇报告文学,以新时代为背景,以块结构、纪录片式的笔触,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外卖小哥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在一场脱贫攻坚战中奋力拼搏,改变了自身与家庭命运,在为社会提供便利服务中现实了自身价值。
《中国外卖》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报告文学榜。

爱心搬运工——支教奶奶周秀芳

《爱心搬运工——支教奶奶周秀芳》书写全国道德模范周秀芳,心系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辗转贵州、湖南长期支教并为当地扶贫贡献力量的故事。作为“浙江省优秀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她从教30多年,退休后以古稀之年远赴贵州、湖南的山区小学支教,她一生爱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她“支教奶奶”。
本作品已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报告文学榜。

巴大叔和他的孩子们——一位科学老师的2049计划

作家袁敏的《巴大叔和他的孩子们——一位科学老师的2049计划》是讲述“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陈耀先进事迹、聚焦科学创新教育的纪实文学作品。袁敏沿着“巴大叔”陈耀的探索脚步,通过“山水田园课程”和“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两大重要实践,将这位基层科学老师的“2049计划”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呈现。
本作品已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报告文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