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访谈

少年热血

少年热血

发布日期:2025-09-24 10:3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作家公众号

文/ 何 堪 杨羽丰 王海彤 李雪敏



Q1 :请问您是在什么契机下接触到网络小说的创作呢?为什么会起这个笔名呢?

何 :高中的时候开始写小说,但是刚开始只是写着玩没有在网上连载,大一的时候发现喜欢的作者在网上有专栏,于是就跟着进行网络小说的创作,把自己的文章发布到网络上。至于笔名是因为最开始取好的笔名都被占用了,当时觉得情何以堪啊,随手打了“何堪”两个字没想到真的就通过了,于是用到现在。

Q2 :我们了解到您是中文专业毕业的,那么在学校专业课的学习对您的网文创作有什么影响呢?

何 :我小时候其实比较乖,看的书特别正经,最通俗的可能也就是科幻小说(类似《海底两万里》、刘慈欣老师作品这种),高中才接触到言情。所以虽然自己会写着玩,但是都有点不好意思让老师知道。但是我们现代文学老师非常开明,她当时说 :小说还曾经被称为离文学最远的体裁,但是纯文学里一大分类就是小说。她让我明白不同类型的作品,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一部小说可能主题很大,但也可能主旨就是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有趣的人,甚至只是一段梦幻点的爱情,一个不太实际的奋斗故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作品,总会有它的受众群体,有它存在的价值,即武侠、言情、科幻、悬疑等等,题材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写的好坏的差别。其实我本人感觉在学校里的学习,有时候学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价值观、世界观等。



Q3 :您是什么时候赢得写作的“第一桶金”的呢?能简单谈谈当时的情况和感受吗?

何 :应该是在大二的时候吧,晋江那时候已经有 vip制度了,所以我按编辑说的把一本免费的和一本连载的入 v 了。因为当时商业模式还没太普及,主要就是整个氛围,而且那时候大家网上发文就是图个交流所以觉得自己入 v 有点不好意思。我记得第一次编辑找我签约时候还没签,后来换个了马甲,和另一边编辑签了。因为当时自己写小说被同学们知道,有同学跑去留言,觉得太尴尬了,就换了个马甲。第一次赚到钱还是挺开心的,然后给全家都买了礼物,因为那时候想学画画,所以奖励自己买了一块数位板,当然也因此吃灰到现在!

Q4: 请问您在决定写作一本书之前,一般会做哪些准备?会写大纲、人物设定一类的嘛?

何 :因为我作品篇幅不是很长,以前都是有个想法就直接写了,写的时候大纲什么就出来了,但不一定写的下来,一般都是脑子里先有了人物和几个特别想写的梗再动笔。现在写的更慢,所以一般前三万写完之前,人设大纲差不多也做好了。但写着的过程中也会有些调整,有些题材会提前准备,譬如体育竞技和公益救援这种,会看大量的比赛资料,写救援队时候还去接触过救援队的人员。有些就是在接触的时候产生想写的念头,像棒球竞技就是因为比赛看多了想写,然后就写了。也有各种前期准备都做完了,章纲都写好了,然后觉得已经结束了,就不想写,所以我现在不写章纲了,个人感觉除了消耗热情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写比赛场景的话,写章纲还不如排打线设置来得实用。


打线设置以《投捕情缘》为例,包括左打右打一类,就是这个运动员惯用手是右手还是左手。因为棒球打线的原因,不同惯用手的投手和击球员会有相克的现象,还有就是一般四五棒会放打击能力比较强的击球员,俗称强打线,所以第几棒由谁担任,投手上左投还是右投,排序不同,或者临时换人,都是可能逆转比赛的。

第一排 1 孟右,指的是第一棒由右打孟小运担任 ;2张左,就是第二棒由张姓左打担任。


(我写过电竞文,能理解这种设计比赛的快感。)

就很枯燥但是排的时候很开心,尤其不同队伍设置了不同的特点,打的时候排的时候这个特点发挥出来,然后和情节推进扣上,就非常爽。

(这可能是竞技文作者的独特享受)

对对,尤其是多人比赛。

Q5 :那您觉得《投捕情缘》算是女强男强的作品吗?

何 :我觉得女强算的,男强不知道算不算。

Q6 :在男频小说中,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倾向于吸纳女性读者群 ;而在当下,女频小说中的“强强”、“女强男弱”风格也开始大行其道。您怎么看待网络小说中反映出的两性关系变化?

何 :以刚刚提到的《投捕情缘》为例,主要是从性格角度分析。如果是从角色性格定位角度,我觉得两个主角作为运动员,实力也好,职业规划也好,都是完全平等的独立且有进取心的。而女性读者在阅读时候,尤其是现代背景,按我的理解,其实更愿意看到平等的两性关系关系吧。我指的是比较大众的题材,并不包括一些特殊题材。从竞技比赛的角度看,因为对手是平等的,不能说无意识,起码选男主的时候设置了性格更温和的,而不是和女主对抗性更强的男二,因为这个类型的角色写过了,而且我觉得男女的性格不能直接对应到两性的地位上。譬如荒岛里男主性格更加强硬,但是他选择随女主到女主习惯的城市生活,甚至连小孩都跟女主姓。性格温柔并不代表这个角色就处于两性地位较低的位置。

Q7 :您在业内被称为“少年热血燃系”作家,像《赴你应许之约》、《投捕情缘》、《冰刃之上》都是非常热血的作品。但您的早期作品却并非这样的风格。是什么促使您做出了写作风格的转变呢?写作风格的转变是否会造成读者的流失?

何 :其实投捕和冰刃应许不是同时期的作品,早期想尝试各种题材,所以其实几乎都在换题材,换人设,到冰刃时期,我觉得是在回头考虑……写冰刃的时候其实是编辑先跟我约稿的,问我有没有兴趣再写竞技,我当时说自己写过了,而且写过两本了,一本比赛占比大,一本感情占比大。跟编辑聊了之后,我回去考虑了一阵子,感觉还是想写,就写了。冰刃之后其实没有在纠结于写没有写过的东西,更多可能在想,怎么才能把写过的东西写得更好一点,当然我遇到的编辑也特别好,沟通起来特别流畅,比较能 get 到我在意的点。因为重新再创可以感觉到自己进步的时候真的挺开心的,虽然这种进步可能对商业化没什么帮助。

Q8 :您平时的写作状态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小习惯?

何 :我写作好像也没什么特殊的状态,就是来感觉了用手机也能写几千,没感觉机械键盘也敲不出啥。但是越忙越想写,越闲反而越懒。以前读书的时候考试周一到就满脑子情节,逃避现实压力,写过大纲角色名、人设一类。考完就佛了。

Q9: 我们知道,网文作者现在分为两类 :一类是兼职写作,另一类是全职写作。您属于哪一类?是什么驱使您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何 : 兼职写作。刚毕业时候不坐班工作过几个月(不是写小说),没有自制力(月初疯狂玩,月底抱着电脑哭状态),我更喜欢现在这样每天规定上班时间,然后写小说当爱好副业的状态。而且我很喜欢现在的本职工作,工作内容也很喜欢,同事们也都博学有趣。

Q10 :您创作的作品中,有哪些已经进行了 IP 改编?目前有什么正在改编的新作品吗?

何 :改编完成的还没有,冰刃应该算是在改编当中,因为我兼职的原因,不参与编剧工作。

Q11 :我们都知道,现在网文 IP改编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业现象。但一些作品的改编反响平平。尤其是出现改编作品与原著相差甚远的现象。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何 :影视剧和小说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载体,适当改编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说改到除了名字(有些名字都改了)其他都完全不同了,那其实不如直接原创个新故事。

Q12 :从原作者的视角看,您认为如何提升 IP 改编成功的可能性?

何 :其实我建议写自己感兴趣喜欢的东西,因为成功与否不可控,但是能让自己写的时候开心,看到成品(作者的创作成果是小说而不是影视剧,影视剧是衍生)的时候也开心。当然我只是从一个兼职作者的角度谈起这些,如果作者还兼职编剧那应该有不同看法。

Q13: 您入行已经有年头了。您认为,现下的网文创作门槛与刚入行时相比如何?作者面临更多的机遇,还是面对更大的困难?

何 :对于单纯当爱好的作者来说,更新量应该不是很友好,以前周更月更都是常态,对于想要“入行”走商业化道路的作者来说肯定机遇会更多。

Q14 :按照您的写作习惯,会更偏重于表达个人的观点,还是寻取读者的需求?您怎么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何 :我觉得更多是讲故事的角度,即作者应该是站到小说后面去的,而不应该站到作品前面来,角色说出口的话代表的是角色,是这个人物的观点,不一定是作者的观点。至于平衡的话,譬如我想写一个情节,那么尽可能把这个情节写得生动吸引人就是寻取读者的办法了,而不是砍掉这个情节。

Q15 :文学作品往往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而网络小说往往会更具有幻想色彩。您认为在网络小说的创作中,如何处理真实性和艺术夸张之间的关系呢?

何 :其实我认为现实更魔幻,都不需要逻辑,总有人能做出比想象的故事还离谱的事。

Q16 :疫情的到来对很多行业造成了影响。作为网文作者,您感受到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

何 :作为网文作者的话其实个人感觉没啥影响,曾经工作期间被抽调去火车站防疫了好几个月,感触还是很大的。周围的很多同事,在这种特殊时期都让我觉得非常钦佩。虽然大家素不相识,但是都在很努力的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哪怕作为后勤人员也会主动穿上防护服运送特殊旅客。尤其遇到带孩子的旅客,大家真是想尽了办法帮忙,后续还有小学生给我们写信,这些回忆十分温暖。

Q17 :作为成熟的网文作者,您想必不少看书。能否简单谈谈您的阅读习惯?最近有什么正在读的作品想要推荐吗?

何 :其实我什么杂书都看,推荐的作品的话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我最喜欢短篇版。

Q18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成立了与文学创作乃至网文创作有关的专业。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您认为网文作家是可以培养的吗?

何 :应该属于挺好的现象,这说明整个行业在不断规范。我觉得培养肯定是可以培养的,但是毕业了是否从事这一行,还是要看个人选择,个人觉得其实跟其他行业并没有什么不同,就像其他行业也有很多转行或者跨行业过来的从业人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