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松光
正当人们沉醉于蛇年新春佳节的喜悦中,蓉城迎来一场文学盛典 :以“扎根人民和大地,书写新时代气象”为主题的 2023 年度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隆重登场,包括小说奖、非虚构奖、散文奖、诗歌奖、“西岭雪”文艺评论奖五大类共 25 件获奖作品陆续揭晓,其中温州籍作家钟求是的中篇小说《宇宙里的昆城》荣登小说奖榜首。
从昆阳走出的作家
提起钟求是,对于温州人来说并不陌生。1964 年农历正月,钟求是出生在平阳县普通家庭,租住在大户人家“周宅”里。钟求是就是他的本名,“求是”二字有着实事求是的意思,这是父亲蕴藏在他名字中的家风。
小时候的钟求是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走街串巷,顽皮淘气。刚满 6 岁的他就在家附近的城西中心学校读书,高中时转学到平阳三中,后来又到平阳一中上学。他求学生涯之初正处特殊年代,从课堂上很难学到知识,但小的他拥有着对世界的一份好奇心和探索欲。特别是从小就对昆阳小镇上发生的事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街上看到的人和听到的故事存在脑海里,慢慢累积成为若干年后小说里的素材。此外,他还有一张父亲在他十岁时为办的平阳县图书馆的借书证。短短几年间,他把县城整个图书馆的小说都看了个遍。
钟求是学生时期一直痴迷阅读,书看得越多,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来到了高考,他投入课本冲刺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政治系学习经济学。当初他其实非常希望能读中文系,但人生的机缘转折非常奇妙。正因为他读了政治经济学,对后来写作有了极大的帮助。他逐字逐句地学了两年的《资本论》,这样的理论根基让自己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有了一定的思考高度,可以帮助自己将大脑里虚构的故事,用一个缜密的逻辑关系将各个环节糅合在一起,真实地展现并打动读者。
1984 年,钟求是大学毕业时,正值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稀缺又抢手。温州作为中国 13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温州市政府向浙江省政府报告,要求大学生回温建设家乡。于是,学经济的他毕业后在杭州仅短暂待了一个月,就回到了家乡温州,第一份工作是对外联络工作。次年初,他在工作之余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青春岁月》,整整两年时间创作了 20 多万字,其中从书中截取的小说片段《夏洛蒂,我会让你骄傲》在由温州市文联主办的首届短篇小说大奖赛中获奖,这也激励着他继续在写作这条道路上一路前行。
在完成首部长篇小说后,钟求是又动笔开始写中短篇小说,当时他一方面忙于工作,一方面由于创作的小说没能发表,有些迷茫灰心而停下了笔。时隔三年后他重新拿起笔写下第一个中篇小说《诗人的匈牙利之死》,并在 1996 年的《江南》杂志上发表,随后被《小说月报》《新华文摘》转载。
1999 年底,钟求是调入温州市文联工作,担任副主席兼秘书长。十年的文联工作,让钟求是不仅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更在写作业务上有了很大提升。2009 年,钟求是调到省城《江南》杂志社任副主编,2014年底起又担任主编,并担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完成多部高质量的作品,出版过长篇小说《零年代》《等待呼吸》和小说集《街上的耳朵》《两个人的电影》《未完成的夏天》《谢雨的大学》《给我一个借口》《昆城记》《父亲的长河》《地上的天空》《宇宙里的昆城》等。其中《未完成的夏天》和《谢雨的大学》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他的多部作品先后获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十月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等。
以故乡之名虚构一个“昆城”
“昆城”是钟求是以简洁、轻灵又蕴含诗性的文字而虚构的一个小镇,以故乡平阳县城昆阳为故事背景,写下了不少以“昆城”为背景的小说佳作,由此建造起开放而独特的文学之域。2023 年 12 月,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地上的天空》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地上的天空》《高士图》《父亲的长河》《除了远方》《比时间更久》《瓦西里》6 篇短篇小说和《远离天堂的日子》《他人的房间》《宇宙里的昆城》3 篇中篇小说,一面世即引起轰动,获评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 2023 年度十佳。其中短篇小说《地上的天空》,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并登上《收获》文学排行榜榜首、城市文学排行榜榜首 ;短篇小说《他人的房间》获第十九届十月文学奖、《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 ;短篇小说《比时间更久》获第六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并登上城市文学排行榜 ;短篇小说《父亲的长河》获首届高晓声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 ;中篇小说《宇宙里的昆城》入选《中国作家》• 芒果“文学 IP 价值”排行榜、“中国小说 100 强”,获《北京文学》优秀作品奖。
特别是中篇小说《宇宙里的昆城》最早刊发于《收获》杂志 2023 年 1 期,是钟求是擅长捕猎日常生活里的隐秘空间,凭借着自己天才的艺术想象力所构想出的这一次科学与文学的强力对撞,所最终撞击出的中篇杰作,即刻获得了文学界大咖的高度评价,称他因为科学的强势存在而可称为杰作,被誉为“将科幻文学的创作元素和观念融入其中,构建出一个新奇刺激的小说世界”。
在俗世中努力超拔,寻求精神超脱的可能,一直是钟求是创作小说的特色。《宇宙里的昆城》以洞开世界、张开感官的新观念、新认知,全面地冲击了文学传统,以文学的方式探索了未来世界和人类的可能。它借助于小说的既定程式和元素,实现传统小说与科幻文学的对接。主人公张午界,是叙事者的中学同学,在中学阶段就表现优秀的数理计算的潜质和强烈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在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并在偶然机会中接受前沿的超弦理论,而后一直游走于世界大学的物理研究实验室,最终自愿被“冷冻”,将在未来苏醒。在钟求是的视角下,张午界不断探索世界、获得超前认知,并逐渐与俗世脱轨。主人公的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是个人的性格和超前认知观念的推动,也是人类的成长过程和人类历史的预演。
小说塑造了主人公张午界这一面向未来的全新人物形象。在人类面对无界未来的过程中,任何现有人和围绕着人的物都是“中间物”,都是理解未来世界和未知领域的媒介,都只能被作为中间状态而存在。 他与作者以及其前妻徐从岚的人生在时空中有部分重叠,也有作者和“徐从岚”不能重合的部分。他与作者的告别和前妻的离婚,在人面对未来和未知世界的关系取舍中,是必然的。张午界在昆城中学表现的“傻”和“怪”,追求爱情浪漫表现,展示他的现实基础和存在当下的状态,也隐含地表达了他超脱现实和面向未来的可能。这些细节为他后来所表现的不同于俗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作了铺垫。苍茫辽阔的宇宙中,局促的、有着物理条件限制的生命个体的微薄、微弱和微小不言而喻,但是,根据人类既有的历史逻辑,生命对世界的探索不会停歇。在人类社会中,类似于张午界的“超人”或者“超人”潜质的人,他们的性格和基础,都决定了将成为人类探索外部空间的先驱。由此,当张午界出国后,接触到前沿的物理理论后,选择放弃寻常和世俗意义上的现实生活,以先驱者的姿态选择了“人体冷冻”技术。
此外,小说形式也是价值和意义的体现,叙事结构和题材都体现了小说的新探索和尝试。小说人物思想的超前和因观念变化造成的行为改变,因超出了俗世认知而变得费解,不可思议。为叙述合理化,小说面对陌生的宇宙世界和深奥晦涩的前沿理论,在有限引用物理学科史的介绍和理论的介绍外,放弃了完整的故事结构,转为选择描述生活流程中的重要阶段,通过铺陈场景的方式来连缀张午界难以被俗世理解的人生故事,及其张午界带来的宇宙认知的新观念。
正是小说借助无限扩展的科幻故事,从人类生存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扩展到人与宇宙关系的处理,这一问题是近年来科学发展,特别是科幻文学兴起后,探索人的世界的文学创作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和新维度。钟求是在小说创作传统和人类认知的前沿,对世界的恒定和动态、常与变进行追寻,面向无可把握和无从认知的未来新世界苦苦思索,努力反观,却始终找不到破解的思路和答案。
“打通作品的内部经脉。”钟求是谈创作过程回忆说,他以前干写作活儿,没有返工的经历。然而《宇宙里的昆城》的成稿过程却不一样。作品初稿完成后,一位科学家朋友和两位作家朋友热情参加了试读,《收获》杂志各位编辑认真给予了审阅。他们从各自站位反馈了阅读感受和修改意见。特别是与在《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深谈分析作品后认为这个小说题材和气质虽好,但体内还有不畅与别扭之处。于是,他下决心“返工”,半个月“闭关”般的全身心投入,思维汹涌,动力强盛,一天睡得很少也不觉得疲累。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在他陪伴下,在新铺设的叙述轨道上重走一遍。他说,这是一次愉快而庄重的行走,路途之中看到了大地上方的星空,看到了人物脸上的亮光。修改之后的小说,若以百分制考评,比原版本至少提高了十分。这不是简单的分数增长,而是终于打通了作品的内部经脉。此时的小说身上运行着气韵,看上去挺精神的。任何一个小说都有着自己的生长命运,《宇宙里的昆城》能得到改造和修炼的机会,并最终以如此新面目亮相,也算是一种文学命缘。钟求是事为此深感欣慰。
此次川观文学奖组委会的颁奖词说,当科学与文学发生对撞,就产生了《宇宙里的昆城》。作为作家的钟求是,首先用相当专业的物理学知识,震惊四座。小说塑造了主人公张午界这一面向未来的全新人物形象,而钟求是的写作方式也是未来的。他将科幻文学的创作元素和观念融入其中,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神奇故事,构建出一个新奇刺激的小说世界。在对传统文学发出挑战的同时,更为闯出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