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厉 敏
热情、好动、敏感,易激动、不安分、喜交际,谷频无疑属于多血质类型的诗人。他的性格,在他的诗歌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诗总是充满敏锐的感觉、充沛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近期,阅读谷频这几年创作的诗歌,发现他的作品发生了不少新的变化,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在立足本土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时空 ;在诗艺上,除加强对事物感知外,努力深化感悟和思考,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多彩。
一
大海、岛屿、渔村,仍是谷频表现的重要题材。但他的诗已超越以描摹大海景物为主要内容的肤浅表现阶段,而是将诗歌的触角向更深广的方向伸展。
“那潺潺的蛙鸣 / 像遗留在田野的贝壳 /满是浪花的朗诵。这多像发黄的照片 / 远远望去路途两旁的麦浪 / 隐藏着黑亮的鱼群,多年以前 / 大海在这里冰冻成巨大的石头”(《罗家岙》)。在诗人谷频的眼里,岛屿上的一切,仿佛大海的变形,是大海另一种呈现的方式。“贝壳”变成“蛙鸣”,麦浪里隐藏着鱼群,而巨大的石头是冰冻的大海凝结而成。海的动态,变成了岛屿的静态。在大海,这种景物的动与静其实是互换的,角度不同罢了。
《七家村的水手》这样描述渔夫 :“潮水奏鸣,省略了夜鱼的哀歌 / 一个人的船长在白壁湾下水 / 他的前面,是一望无际的苦难”。短短几句,写出了渔夫海上生活的悲苦况味,没有海岛生活的情感积累,难以体会到大海在渔夫内心的真实感受,悲悯之情溢于言表。而《潜游者》又这样写 :“我们与鱼群一样过滤呼吸 / 游离于闪电之外奔赴掌上的天堂 /不是死亡,是思想的熟睡 / 是幕布遽然启开时巨浪的涌来 / 是骨头散落麦地惊天动地的声音”。此刻,渔夫已完全和鱼群一样,变成了海洋生物,他们无惧海洋的变故,无惧生死,把一切都看作是一种自然过程。
《沉寂》写得更加沉重,带有悲剧的意味 :“大海就要沉寂。我并不想偷窥波涛的高度 // 那令人致盲的湛蓝深藏了 / 多少坚硬的势力,贝壳或青苔的残骸 / 这是从我身体取出的弹片 / 我相信悬崖的誓言,相信未来的生活 /
通往现实的斜坡,像赤潮的蔓延”。大自然有它的规律,不是人的意志能够改变的。而现实中,人们的一些行为,却往往与自然背道而驰,“鱼群涌进村庄的腹地,而五谷杂粮却被抛入了水中”,而不知道“致盲的湛蓝里深了多少坚硬的势力”,尽管拼尽努力,历尽艰辛,“总想借助苦难改变海水的流向”,但“我们的航行早已丢失”,这是一种痛苦的记忆。
《后头湾》写一个废弃的渔村,散发出一种神秘的气氛,“是山坡自由放牧的羊群 / 如往事有点闲散,又有点神秘 / 若干年前人影晃动已定格黑白胶片里 / 连同梦外的灶火。风的唇印还在衰老 / 令我们惊讶的是那废弃的缆桩边 / 鱼的身子仍保持光滑如鲜”,人虽离去,但人生活的痕迹仍在,仿佛定格的人影。这只是一种幻觉,随着时间推移,自然会占领一切,但曾经生活的印记让人无法忘怀。
二
每天经历的日常生活,感觉没有诗意,循环往复,平淡无奇。美国诗人阿什贝利说 :“我不想用自己的经历使别人厌烦,而那些经历又是任何人都经历过的,只不过是我自己的版本而已。对我而言,诗歌在那之后才开始。”谷频也是一样,用诗人自己的视角观察日常,写出别样的感悟。
“我在阳台仰望高山之巅 / 耗尽了一生热血 , 这不是你的过错 / 你唯一的过错 , 是在我最苦难的时候 / 告诉了我 , 所有糖果都会变成怜悯的毒药 / 而这份沉重 , 掠夺了岁月中 / 我们最为闪耀和健壮的时光”(《这不是你的错》)。诗人的一生都在追逐着美好的愿望,但现实的苦难和真相击碎了“我”的幻想,掠夺了“我们最为闪耀和健壮的时光”,生活并非想象那么美丽。
《稻草人》一诗,运用了象征手法 :“以左手摘拾星光,沉睡的头颅 / 从来不向黑暗献媚,我是 / 这个世界不可重复的个体 / 不管如何清贫,哪怕只剩下骨的峥嵘 / 每一个毛孔都会找到记忆的刻度 / 沉默就是坚硬的誓言,不管 /大地还是丛林,我用每个细胞倾听”。诗人借“稻草人”似乎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认为自己是个内心光明且有原则的人,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我”不管处境如何,仍用心感受着生活,对人间和自然充满了挚爱。
《深呼吸》表达诗人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有时死于飞翔也不失为一种崇高 / 当你顺从了命运,许多誓言被遗弃在 / 锈色斑斑的琴弦里。在墙与墙空隙 / 我看见常青藤变得过于旺盛,它们的刺 / 深深扎进石头的心脏,而
迷惑的眼睛 / 是最危险的,因为我们听到植物的呼吸 / 让整个世界都充满了金属的回声”。顺从命运只会丢失自己的誓言,我们应如青藤敢于在石头的缝隙坚韧地攀爬,直到扎进“石头的心脏”。忧郁和怀疑是有害的,学会像植物一样不畏艰险,让世界听到自己“金属的回声”。
《我只想要一点点理由》,让我们看见诗人柔软的内心,“我只想要一点存在的理由 / 躲在夜晚的童年,想用一些星辰 / 去改变许多情绪的面貌 / 如果生活就是宽恕,我更习惯 / 从一座沙漠去发掘恣意的海洋 / 我们力不从心地去缝制”。诗人的内心是善良的、柔软的,对于这个世界总是从美好的愿望出发,去想象和描绘。虽然有点“力不从心”,但勉力而为,即使对待爱情,也尽可能去包容,但也知道这与真实存在着距离。
三
节气,是中国古代表现自然变化的特定节令,也属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把节气作为诗歌来写,写出自然的变化和诗人内心的不同感受,也是对题材的一种开拓吧。另外,写节气有难度,这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我挑战。
写小寒 :“连续的阴雨裹着植物的呼吸 / 连桌上沏好茶的杯子都失了恋 / 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 / 把情感的丝绸铺满山岳和海洋 / 然后在一首最温暖的诗中睡去”,在寒冷的天气,诗人怀着一种忧郁,他期望在自然中找到慰
藉,期望用诗歌来温暖自己的内心。
写春分 :“我知道一些树冒出嫩芽之后 / 你所依赖的爱,在每个傍晚 / 逆转到春天的庭院 / 无法勾勒出这场细雨的轮廓 / 一切都在说,爱吧 / 哪怕是清晨的二三滴露珠/ 也会说出被春风爱抚过的声音”。春天给诗人带来激情,他感受着自然的变化,内心的情感在心中涌动,春风抚摸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像爱意抚慰人间。
写大寒 :“爱情在快速衰老,只有羞怯的花朵 / 在虚构了大雪后才会有初吻的心跳 / 季节本身都是有缺陷的,对于大寒 / 我们像一只狼必须练习掠夺 / 而整整齐齐的钉子已排满了路上”。在寒冷的季节,连爱情都会衰老,
而春天又难以企及。人生亦是如此,在这样的日子里,唯有想象和内心的强大,才能超越岁月的宿命。
写立春 :
这个世界 只要你轻触一下现实
骨骼就会长满返青的植物
未来和誓言如同琴盒
在有限的旋律里等待飞翔者
相信每一双眼睛都是爱的深井
在水底安居月亮的贞洁,我们敬畏
那光辉中成熟的节气
对过去和即将来临的美与丑
必将会作出最后的鉴别
——《立春》节选
面对即将到来的春天,诗人满怀期待。“未来和誓言”都会在春天的旋律里飞翔。诗人相信,每个人都对春天充满美丽的憧憬,期望自己在春天里有所作为。对此,诗人对未来充满敬畏之心,相信春天的力量,让自然万物蓬勃生长,让人间的贫瘠和丑陋得以改变。
四
担任过 30 多年的县作协主席,谷频与省内外诸多诗人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也组织或应邀参加过天南地北各种文学采风活动,因而行走之诗成了谷频诗歌的一大亮点,不同地域的风情,在谷频的诗歌中得到精彩演绎。
“这瓯江的颜色和我命中的颜色 / 这样逼近,连同青春期 / 都成了晾在滩边的衣服 / 而现在的爱情却像田鱼,一闪就不见 / 像一种努力的寻找,夕阳的碎片 / 洗去了许多年代卵石的胎记 / 哪儿是源头并不重要,因为风向 /
在不断改变,这河床更像迷宫 / 在前方聚集起更多的阵雨”(《流经我们身边的瓯江》),似乎是冥冥中的相遇,瓯江的颜色与“我命中的颜色”这样逼近,在青年时期就似乎神交,虽然已过去多年,连“鹅卵石的胎记”都洗去很多,但仍能激发诗人对瓯江的感情。这种情感与生俱来,难以言说。
我相信,环徽居生长的溪水
是宏村岁月的线索,或经卷
内心的诵读无须更多的途径
如同那些裸露在月沼上虔诚的脸
把他们轻轻按住,秋天的谷粒
便会浮上来。水牛的九曲回肠
就是村落暖暖流动的血管
贯通的水渠像一袭白色的长裾
又像是时间中的排箫
——《宏村的水》节选
诗人从宏村的水入手,写出宏村的历史、特色及人们心理。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溪水比作宏村“历史的线索”,或者“经卷”,表现出水与宏村的密切关系。接着写九曲回肠的水渠,像“长裙”,像“排箫”轻盈而抒情。最后通过枕在水边睡觉的人们的感觉,“你要学会蘸着弄堂的阳光磨镰打麦 / 习惯把潺潺的水声装进你的衣兜 / 然后用炊烟把深藏泥土的青花唤醒”,勾勒出宁静、安逸、幸福的乡村生活图景。
诗人行走于河西走廊,“屹立在关城之上的门楼 /从一对燕子的悲鸣中醒来 / 击墙祈祝的声音还久久回响在 / 河西走廊。我看见箭楼、敌楼、角楼 / 布满晚霞血色和箭镞的铁锈 / 死亡穿过了空山、戈壁和湖水 / 这道北方以北的穹门,打开又轻轻合上 / 直到阳光覆盖上大地全部的骨头”(《光华门》)。本诗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厚重感。历史的回声与现实的情境,让人感到连晚霞都布满血色,特别是最后“直到阳光覆盖上大地全部的骨头”,让人眼前浮想联翩,战争留下的无数战士的尸骸、血肉与灵魂,早已无人问津,湮没荒野,只有边关的阳光一遍遍抚摸着这些早已沉入历史的伤痕,唤醒人们对历史与战争的痛苦记忆。
大概海水与湖水有着强烈的反差,来自海边的诗人写寒山湖写出了特别的情致,“我们是与寒山湖同时醒来的 / 窗外的稻香把余梦仍裹得紧紧 / 打开门,新鲜的露水和蛙声 / 就会装满提篮。在初春的某天清晨 / 问候一泓湖水是需要思想体温的 / 被环水拥抱着的寒岩长满了青苔 / 这时候,去抚摩高蹈的古树古藤 / 从来没有与想象有着这么逼真”(《寒山湖的某天清晨》)。本诗写得轻松活泼,寒山湖畔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同时,也不乏对古老
的湖水、青苔和古树古藤等充满历史感的事物表达敬畏和探究之心。本诗最后两句 :“这时候,想着梦中呼喝过的寒山子 / 会邀你一起去开花的石头上坐坐”写得活泼俏皮,梦境与现实交叠相融,表达诗人与古人神交的愉悦心境。
《天灯台》一诗,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眼前的景象,多么像花朵的呼吸 / 其实每个冬天都很短,/ 你要抓紧时间,多带些亮光 / 来抵消来世的黑暗 / 就像天堂之门并不在云上 / 穿透黑暗,天灯的光明 / 始终照亮你坚定活下去的理由”(《天灯台》)。是一首写景诗,需要有深度思考。如果你的叙写浮于表面,就会显得浅薄而浮泛,如能深入内核,作深度挖掘和联想,诗句就会溢出别样的韵味。天灯台一景,看似平常,诗人抓住景点所包含的信息,与“天堂”、人生相联系,仿佛有了更深沉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