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访谈

用故事点亮中国精神——毛晓青《国之根脉 :给孩子讲中国精神》开启青少年德育新篇章

用故事点亮中国精神——毛晓青《国之根脉 :给孩子讲中国精神》开启青少年德育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5-08-01 11:5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作家》杂志

文/毛晓青 章献明 沈 彬 邱建国



李广媛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参加首届“五月南风”《浙江作家》作者读享会系列活动第二期。我是主持人李广媛。

5 月份我们将举办四场新书分享会,今天很荣幸邀请到杭州作家毛晓青老师,带来她的新作《国之根脉 :给孩子讲中国精神》(下文简称《国之根脉》)。这本书用生动的故事,向孩子们传递中国精神。


国之根脉 :给孩子讲中国精神.jpg


出席今天活动的嘉宾有 :本书作者、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故事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导师团导师毛晓青,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章献明,桐乡市第十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桐馨悦读”读书会发起人沈彬,浙江摄影出版社总编辑、本书策划人邱建国。接下来,我们首先请邱建国总编辑谈谈,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为什么要策划这样一本关于中国精神的儿童读物?

邱建国 :主持人好!各位来宾好!这本书的策划要从 2019 年说起。当时我编辑的《中国精神读本》由王蒙老师主编,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首发式,销量超过10 万册。那本书收录了 1840—1949 年间的经典文章,主要面向成人读者。

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青少年也能理解中国精神?这需要找到合适的作者和表达方式。后来我联系了毛晓青老师,她擅长用故事传递精神内涵。我们成立了三人小组,包括责任编辑在内,共同讨论书籍框架和内容。

创作过程很顺利,毛老师先写样章,我们讨论修改 ;编辑同步跟进 ;插画师提前介入。这种协作方式避免了走弯路。虽然这本书主要面向青少年,但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

特别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不仅传递中国精神,还能帮助青少年写作。我女儿初三时就读过,对写作很有帮助。书中的故事素材可以直接运用到作文中。



李广媛 :感谢邱总编的分享。下面有请毛晓青老师谈谈,当初接到这个选题时,是如何构思和呈现这本书的?

毛晓青 :接到这个选题时确实忐忑——如何把宏大的中国精神变成孩子们能理解的故事?后来想到歌德那句“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就决定用具体人物来承载精神内核。

全书设计了 10 个主题,每个主题提炼成通俗的金句,比如把“厚德载物”转化为“为别人撑伞”。每个主题下设 10 位代表人物,共选取了 60 多位古今人物。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生平罗列,而是聚焦他们人生的关键抉择时刻。

比如写孔子时,专门讲他 60 岁被困郊外断粮,仍坚持传道的故事。当时弟子质疑 :“您像丧家犬一样四处碰壁,值得吗?”孔子回答 :“好工匠的作品未必被赏识,难道因此就放弃手艺吗?”通过这样的困境抉择,让孩子们看到精神的力量。

再比如司马迁,重点写他遭遇宫刑后的抉择 :慷慨赴死容易,忍辱完成《史记》更难。我写他自我剖白 :“家乡父老会骂我贪生怕死,但我的使命是写完这部史书。”每个故事控制在 2000 字左右,集中展现人物在困境中的选择。希望当孩子们遇到挫折时,能想起这些人物如何在逆境中找到自己的路。这就是故事传承精神的力量。

李广媛 :感谢毛老师的精彩分享。通过您的讲述,我们了解到这本书是如何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故事来传递中国精神的。接下来想请教章校长,作为教育专家,您如何看待“故事育人”这种教育方式?《国之根脉》这本书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哪些新的思路?

章献明 :收到《国之根脉》后我认真读了,发现三个突出亮点 :首先,每个故事都充满画面感,比如于谦保卫北京的事迹,几句话就能让人身临其境 ;其次,中国精神通过真实人物的关键抉择来呈现,像司马迁忍辱修史这类故事,比理论说教更有感染力 ;再者,书中既有大义凛然的英雄,也有默默坚守的普通人,这种立体叙事特别适合青少年。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特别赞同这种教育方式。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广,但容易陷入“精致利己”的困境。这本书通过 60 多个真实故事,既传递利他精神,又联结现实生活——比如孔子被困依然传道、王羲之 15 年练就《兰亭序》等案例,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

结合校园建设,我建议做三方面延伸 :一是结合书籍开展“我心中的中国精神”演讲比赛 ;二是再版时在书中新增二维码开发配套影视资源,让孩子们把于谦等本地英雄故事拍成微电影 ;三是设计主题研学路线,实地探访书中提到的历史遗迹。这些实践活动既能深化理解,又符合新课标对跨学科实践的要求。

另外,邱总编设计的这本书非常实用,无论是插图还是排版都看得出格外用心,建设这版的原有基础,特别建议再版时增加本地化案例和实践活动指引,让更多学校能基于这本书开发特色德育课程。这不仅是本好书,更是个可以持续开发的教育资源库。

邱建国 :章校长他原本是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美术特级教师,后来被调去创办余杭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这所学校很有特色,学生们种水稻、养昆虫,章校长本人更是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经常有两只大鹅跟在他身后散步。邀请章校长来评价这本书其实是个冒险,因为他很有主见,不喜欢就会直接说。但毛老师的作品确实打动了他。

除了获得多位特级教师的认可,这本书还获得了教育界权威人士的肯定,包括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刘堂江。更特别的是,英雄航天员邓清明也成为我们的推荐人。正如封面设计的寓意——屈原代表古代,袁隆平代表当代,这正是中国精神从古至今的传承,也是我们取名“国之根脉”的深意。

李广媛 :感谢章校长的教学经验分享和邱总编的补充介绍。接下来想请教沈老师,作为资深阅读推广人,您认为这本书中的人物故事可以如何帮助孩子们提升写作能力?

沈 彬 :作为初中老师,我深有感触。我们常对孩子说要爱国、要努力,但空泛的说教很难真正打动他们。毛老师的《国之根脉》巧妙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 60 多个真实人物故事,把抽象的中国精神变得具体可感。

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却常常感到迷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具象化的榜样。这本书让屈原、袁隆平、邓清明等人物鲜活地走到孩子们面前。当孩子找到自己敬佩的榜样时,这种共鸣产生的内驱力,远比说教更有教育意义。

李广媛 :感谢沈校长的分享。毛老师,您书中用生动的人物故事传递中国精神,能谈谈您的创作特点吗?

毛晓青 :在这里教小朋友写故事有四个要点 :第一要开门见山,开头就让主人公陷入困境,比如“左宗棠 69 岁高龄带病出征”这个场景,比慢慢铺垫更能吸引读者 ;第二要设置悬念,让危机看起来无法解决 ;第三要有逆转,主人公最终靠智慧勇气战胜困难 ;第四要有画面感,像短视频一样让文字活起来。我也正是利用这几点进行创作的。

举个例子,左宗棠收复新疆时,69 岁的他浑身湿疹、咳血不止,却抬着棺材上战场。这个画面比任何豪言壮语都震撼。写作就要这样让读者身临其境,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邱建国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两个特点。第一,它用生动的故事激发孩子对历史、语文的兴趣,而不是死记硬背。比如小学时读过左宗棠抬棺出征的故事,等中学课本再遇到时,孩子就会有亲切感。第二,这本书精选了与浙江相关的历史人物。比如海瑞在淳安当知县时,正值农忙季节,他宁愿得罪钦差大臣也要帮农民收割稻子。虽然海瑞不是浙江人,但这段在浙江任职期间的故事,展现了“爱民如子”的精神。

我打算听取章校长的建议,未来在书中加入二维码,让孩子们读完故事后,能沉浸式探访这些历史现场,让书本知识和实地体验相结合,加深理解。

章献明 :我补充一点。学校教育不缺书,缺的是真正能滋养心灵的好书。现在有些“快餐读物”看似有趣却缺乏内涵,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读到承载正向价值观的作品。建议家长和孩子每天固定时段共读,全家放下手机沉浸阅读。

德育不是靠说教,比如学生自发修补掉落的展览画作这种小事,比千万句道理更有力量。我们学校主张“做中学”,让孩子参与图书馆设计这类实践项目,比单向灌输更有效。真正的教育像盐溶于水,通过日常点滴渗透——可能是书中一个利他故事,也可能是修补一张画时的责任感。

沈 彬 :我完全赞同章校长的观点。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建议把这本书不仅作为师生共读材料,还可以改编成情景剧。孩子们为了丰富表演,自然会主动查阅更多相关资料,这样阅读量就上去了。

现在的孩子不缺物质,缺的是与家长的心灵沟通。亲子共读这本书就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比如可以讨论书中人物,或者一起把故事演出来,这样的交流更有深度。希望这样的好书能成为亲子阅读的日常内容。

李广媛 :刚才两位校长都强调了亲子共读的重要性。邱总编,现在少儿图书市场竞争激烈,请问我们这本书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邱建国 :家长和孩子们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真正传递了中国精神——既有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家国情怀,也有苏东坡逆境自处的生存智慧。现在很多书要么讲大道理,要么只有搞笑段子,我们这本书用真实历史人物的故事,教会孩子三个层次 :怎样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怎样在帮助他人中获得快乐?怎样找到让自己幸福的生活方式?就像书里写的徐州官员,当官时只带一个箱子赴任,退休后俭朴还乡,这样的故事比说教更能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现在书店里书很多,但能让人反复读还觉得有收获的,这才是好书该有的模样。

李广媛 :毛老师,这本书用故事讲道理的方式很生动,请问您是怎么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来设计这些故事的?

毛晓青 :中国精神这个概念比较抽象,直接说教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像两位校长说的,教育要像做菜放盐一样自然融入。所以我选择用真实的人物故事,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些道理。

李广媛 :请问两位校长,在教学中有没有遇到过孩子觉得英雄人物离生活太远的情况?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比如小学和初中生,您们会采取哪些不同的教学方法?

沈 彬 :我们学校去年开设了戏剧必修课,这个方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能全面了解人物背景,二是能培养换位思考能力。比如演反派时,学生要揣摩角色的言行举止,这种体验对心理成长很有帮助。我们还计划让老师也参与戏剧活动。

关于阅读,孩子的书和成人不同。孩子们喜欢短小精悍、能快速进入情境的故事。比如毛老师的书,利用课间 10 分钟就能读两三个故事,很有成就感。我们建议在35 分钟的小学课堂上,前 20 分钟阅读,后 15 分钟分享;初中 40 分钟的课堂可以各用 20 分钟来阅读和讨论,这样效果更好。

李广媛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孩子们的学习压力依然很大。请问这本书能为孩子们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

邱建国 :这本书的特点是语言简洁明快,段落短小精悍,读起来轻松愉快。在“双减”背景下,我们提倡精读好书——读透一本书,胜过泛读二十本。阅读后可以随时交流心得,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又能锻炼表达能力。作为出版人,我认为好书不需要华丽包装,关键是要主题鲜明、内容扎实。用平实的语言讲述深刻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好书。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传承中国精神。

李广媛 :读者朋友们可以踊跃提问。

读 者 :我退休前在江西从事教育工作,现在关注青少年阅读推广。当前存在两个现实问题,第一,学生课业繁重导致课外阅读时间匮乏,学校图书馆利用率低 ;第二,面对海量出版物,如何科学筛选适龄读物?比如低年级是否需要从绘本切入培养兴趣?如何制定分级阅读体系?

作为出版从业者,我们也在思考,怎样建立长效推荐机制?能否按学年推出主题书单?如何评估阅读活动的实际效果?今天参加这个读书会,希望能了解成功经验——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能真正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期待各位专家分享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邱建国 :当前阅读推广主要依靠三方面力量 :首先是出版社的公益行动,比如我们浙江摄影出版社近期就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 ;其次是政府推动,浙江在建设“书香社会”方面投入很大,周末常有各类阅读活动 ;最后民间自发组织,很多读书会都是爱好者自筹经费运营的。

虽然现在仍有很多人在坚持阅读和创作,但整体阅读氛围不容乐观。出版行业经营困难,28 家上市公司中只有 9 家盈利。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们的阅读率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李广媛 :阅读需要倡导和交流。就像学生在学校需要讨论一样,社会性的阅读活动能产生积极影响。虽然任重道远,但我们仍在坚持推动阅读文化的发展。

欢迎各位家长带孩子来浙江文化中心参观,这里集合了文学馆、非遗馆、博物馆和图书馆,暑期特别适合带孩子来感受文化氛围。

今天各位校长和专家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分享,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好的教育就像春雨,润物无声。通过生动的故事、沉浸式的阅读和创新的实践活动,我们完全可以让德育教育摆脱说教,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无论是左宗棠抬棺出征的震撼画面,还是学生们自觉修补展览的暖心细节,都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而非灌输。

本次文学对谈至此圆满结束,期待下次相聚。

(纪要整理 :吴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