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评论

时代浪潮中的工人形象与文学情怀——评邹元辉《远航》

发布日期:2025-07-04 17:4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作家》杂志

文/ 何向阳



2007 年,我有幸踏访了宁波,那是一次难忘的旅程。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历史遗迹——中法战争时期的炮台,那里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则徐,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他的足迹。我们也对宁波的文化底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其文化印象极为深刻。

不久前,我读到了宁波本土作家邹元辉的长篇新作《远航》。在我看来,《远航》应当被纳入劳动者形象塑造的文学序列之中,它反映了工人题材的深刻内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直至改革开放前夕,这一主题的探讨并未得到充分的梳理。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从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始,我们见证了一种全新的书写方式,它描绘了一线劳动者、工人群体如何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不妨将视野聚焦于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例如,天津,那里有蒋子龙这样的杰出作家 ;长沙,近期老作家水运宪推出了《戴花》,虽非直接反映改革开放,却生动地刻画了 20 世纪 50 年代工人与青年建设者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其笔触感人至深。沈阳,作为另一位“60 后”作家李铁的故乡,他的作品《乔师傅的手艺》不仅展现了工匠精神,还通过《锦绣》等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工人的生活与精神风貌。同样,沈阳的另一位作家老藤,其近期的工人题材长篇小说也荣获了“五个一工程”奖。天津、长沙、沈阳,这些城市均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而浙江宁波更是如此。有句老话说得好 :“没有宁波,就没有上海。”宁波对上海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举轻重的作用,它的发展与上海息息相关,共同见证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辉煌篇章。对于宁波作家邹元辉创作的《远航》这部作品,我想从以下两点来分享我读后的一些感受和认识。



第一,我觉得《远航》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在对《远航》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时,我认为其塑造手法极为成功,赋予了角色以栩栩如生的个性。从李阿牛、史冷霜、傅抱石到丁浩,即便是作品中的反派角色,《远航》作者邹元辉都采用了原型化的塑造方式,避免了概念化、符号化、机械式和单向度的刻画,深入挖掘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李阿牛为例,他的人生轨迹从延安到沈阳,再到宁波,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生活阶段。从 12 岁的少年到成年、成家,直至成为技术骨干和一线工程师,其经历的丰富性本可以被简化为单一的工人形象,但作者却巧妙地避免了这种刻板印象。李阿牛的形象既高大又令人敬仰,但作者并未将其塑造为单一维度的角色,而是深入其内心世界和情感深处,展现了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人。李阿牛与史冷霜之间的初恋关系,以及与傅抱石的婚姻生活,都被描绘得细腻而真实。傅抱石作为一个人事工作者,本可以被刻画成刻板的形象,但作者却赋予了她坚持原则与情感丰富的女性特质。两人之间的爱情,既节制又充满深情,体现了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恋爱的特点 :既纯洁又充满尊重。当史冷霜再次出现时,对李阿牛的人格和人品提出了考验。他如何处理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展现了他的伦理观和道德原则。尽管情感未完全放下,但他依然在友情的层面上关心史冷霜,同时承担起作为丈夫、父亲和家庭成员的责任。这种人物塑造,不仅体现了 20 世纪 50 年代工人知识分子的形象,也展现了其人品、人格和人性的复杂性。“抗美援朝”时期,我们曾问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那些在第一线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他们对国家的建设充满使命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他们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强大的渴望,同样令人敬佩。他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在与爱人共进晚餐时,也在讨论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如何实现自立更生,不依赖外国技术。这种对专业精神和国家发展的执着追求,使得这些人物形象显得尤为鲜活和感人。

第二,我认为《远航》在语言和文学性方面可圈可点。在处理工业题材时,作家往往面临着将工业的硬朗特性转化为文学表达的挑战。与农村题材相比,后者因其悠久的情感底蕴而更易于被赋予文学性,常被描绘成田园牧歌般的场景。而工业则常常让人联想到的是工厂、烟囱、机器和轴承等元素,这些在文学创作中可能显得较为生硬。然而,《远航》作者邹元辉却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巧妙地将工业的硬朗与文学的柔美结合起来。这种语言风格虽然平实,却并不缺乏深度和嚼劲,避免了报告文学化的倾向。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随着情节的推进,作品可能会逐渐演变成对某个时代的报告,而《远航》则始终以人物为中心,从人物的内心出发,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不仅注重其心理状态的复杂性,而且在运用语言上也达到了高度的文学性,符合了文学翻译中的“信、达、雅”原则,达到了一种高雅的艺术境界。特别是在作品的结尾部分,主人公找到了他的母亲,这一情节既可以理解为字面上的寻根,也可以视为一种深刻的隐喻,象征着对根源和身份的深刻认知。这样的结尾并非偶然或刻意,而是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深远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