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访谈

在现实的轨迹中掌灯——丁真《长岐西路》的文学抵抗与生存寓言

在现实的轨迹中掌灯——丁真《长岐西路》的文学抵抗与生存寓言

发布日期:2025-07-28 11:2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作家》杂志

文/丁真 哲贵 走走



李广媛 :各位嘉宾老师、文学爱好者们,下午好!欢迎大家齐聚西湖之畔的纯真年代书吧,参与丁真老师小说集《长岐西路》新书分享会。此次活动是浙江文学馆首届“五月南风”《浙江作家》作者读享会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为浙江作家提供创作交流平台,助推本土作家的创作以及作品推广。

《长岐西路》是丁真老师历时十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荣获《小说选刊》优秀小说奖最佳短篇小说奖,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

今天特邀嘉宾包括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江南》杂志副主编哲贵,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收获》App 主编走走,台州市文联副主席陈文正,台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金岳清,《台州文学》编辑部副主编张文志,临海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临海博物馆馆长陈引奭。欢迎各位!

现在有请本书作者浙江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台州市作协副主席丁真老师简要介绍《长岐西路》。


丁 真 :《长岐西路》是我近十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 20 篇作品。会前哲贵老师和走走老师提到这本书“扎实”,确实如此——成书时我只想打造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全书耗时一年整理,插画特邀台州本地著名美术家侯路老师创作。侯老师将小说集通读三四遍后,才逐篇绘制契合内容的插图。如今书已成型,我深感欣慰,文字与插画均达到了最初的设想。

书中收录的是我 2023 年之前的作品,带有先锋性元素。随着年岁增长,我的创作风格或许会有所变化,但这本小说集无疑是我近十年创作的代表性成果。



李广媛 :《长岐西路》不仅是丁真老师十年文学创作与个人成长的双重记录,更承载着深刻的思想重量。接下来,我们荣幸邀请到两位专家分享阅读体悟——首先有请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江南》杂志副主编哲贵老师谈谈见解。

哲 贵 :我目前读了《长岐西路》中的 8 篇小说。丁真的文字扎实,段落结构、人物线索都清晰可循,但读完全篇却生出恍惚感——仿佛故事和人物突然消隐,难以捕捉核心表达。读丁真的小说,总让我想起张无忌学太极剑——招式分明,剑意却捉摸不定。

作为专业读者,我试图梳理这种“矛盾感”和“不可概括性”:一方面,小说语言精准 ;另一方面,其内核却如雾气般难以捉摸。丁真作品中既有农村叙事,也有城市书写,题材跨度大。或许我们需要通过文本细读,结合她十余年的创作历程,探讨其写作特质。这种讨论不仅关乎丁真的个人创作,也能为当代文学提供观察视角。读者若只追求故事,阅读小说本身足矣 ;但今天的探讨,或许能揭示那些被情节表层遮蔽的深层肌理。


李广媛 :感谢哲贵老师以作者与编辑的双重视角分享阅读感悟。接下来,我们期待通过两小时的深度探讨,共同剖析《长岐西路》的文本内核与创作脉络。

走走老师作为深耕文本分析的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相信能为我们带来更具学术视角的解读。有请走走老师!

走 走 :《长岐西路》的文本特质确实令人困惑——作为短篇小说集,它既无明确主题归类,也不遵循类型化叙事逻辑。哲贵老师提到的“恍惚感”,或许正源于这种刻意的碎片化编选 :全书 20 篇小说以现实与幻觉互渗的先锋笔法,构建了一个多声部的叙事迷宫。

例如《1 毫升》通过医美行业的黑色寓言,探讨消费主义对女性身体的规训 ;《长歧西路》借校园霸凌事件,撕开网络暴力与亲子隔阂的双重创伤 ;《氯巴占》聚焦灰色药品市场,展现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这种题材的跳跃性令人惊讶。我的核心疑问在于,小说集的编选是否存在潜在逻辑?

丁 真 :关于创作题材的归类问题,早期有评论试图将我的小说划入女性文学或都市文学范畴,其实我的文本并不仅限于性别或空间标签——我在基层工作多年,让我接触到大量边缘群体,有精神病患、孤寡老人、挣扎于生存困境的普通人。他们构成了我的观察样本。

《氯巴占》的灵感源于一则社会新闻,一位母亲为救治患病孩子铤而走险触犯法律。这让我思考人在极端处境下的伦理抉择。创作时,我习惯于把真实新闻作为故事框架,通过虚构填补事件留白。

近年我更关注现代人的心理亚健康状态。许多角色看似与常人无异,却承受着工作、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这种隐性崩裂更具有叙述张力。

走 走 :如果能按职场权谋与女性精神困境拆分为两卷,或许更符合作品分类逻辑。但丁真显然抗拒这种简化——从武侠式悬疑到社会派解谜,所有小说都贯穿着“真相延迟”的叙事方式。这恰好能回应哲贵老师所说的“不可概括性”。

丁 真 :我赞同走走老师的说法,我的创作可以说始终在实践某种心理实验——通过《氯巴占》这类嵌套式叙事,刻意制造困境,这种设置迷宫、走进迷宫的体验让我非常享受。


李广媛 :小说中呈现的台风意象、气层空间叙事,都暗含台州的地域设定。作为长期观察基层的文化工作者,丁真老师能否谈谈地域经验是如何转化为文学素材的?

丁 真 :地域烙印这事,写小说真避不开。比如我笔下的台风、渔港、总带着霉味的海岛小屋,读者一看就清楚故事发生在一个海边小城。我在台州基层工作多年,见过凌晨三点急诊室的眼泪,也听过台风天渔船的呼救。

生活远比我写的小说要精彩得多,我只是靠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李广媛 :哲贵老师倡导的进阶叙事理念,与丁真老师建构的心理迷宫是否存在某种美学联系?

哲 贵 :丁真的小说有种迷人的不确定性,像是走在雾中的码头——你明知脚下是实地,却总在等待下一块浮板出现。她惯用两种叙事策略,其一是俄罗斯套娃式的结构迷宫,其二是单线叙事的留白艺术,像《南方,海》

里那对同居八年的男女,在“要不要去看海”的追问中戛然而止,把答案永远悬置在海平面之上。

这种混沌感或许源自她扎根基层的经历。当学院派作家在玻璃房里描摹精致图谱时,丁真在潮湿的渔港记录着粗糙的生命轨迹——现实本来就是无法严丝合缝的碎片集合。

作为编辑,我既沉醉于这种文学雾障,又担忧它成为双刃剑。这些需要读者调动全部经验解码的文本,既构筑了独特的审美屏障,也可能阻隔更广阔的共鸣。


李广媛 :丁真老师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风格?

丁 真 :我很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但今年我在试着把老素材重新筛过,近期的小说刻意强化了叙事骨架,情节走向也更清晰。



李广媛 :基于丁真老师创作系统的内在逻辑,走走老师有何看法?

走 走 :当我想建议将丁真的小说简化成更“适配时代”的文本时,忽然惊觉自己正在参与一场文学的自毁。短视频平台正在重塑人类的认知神经,我们习惯了 15 秒的感官刺激,丧失了凝视洋葱纹理的耐心。读者渴望将阅读体验压缩成“#”标签体金句,仿佛《长岐西路》中女性在婚姻孤岛中的挣扎,必须被蒸馏成一句传播学意义上的“痛点文案”。评论界对定义与贴标签很焦虑,在流量时代,文学批评体系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我想,就如同丁真笔下那些缺席的角色,如同现实生活里悬而未决的困惑,在文本中化作挥之不去的幽灵。能看得出丁真的文字是非常诚挚的,她想让大家透过一个个谜团看到她所有的探索,就像现实中我们永远只能看见冰山一角,这种留白是对读者智商的尊重。


李广媛 :会前听几位老师在谈论小说《南方,海》,是否有特殊的创作背景?

丁 真 :《南方,海》这篇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前两章是近几年写的,最后一章反而是较早前的作品。我在医疗系统工作过,虽然不是医生,但接触过形形色色的病人。医院里最触动我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失去对自己生命的选择权——治疗方案像开盲盒,病人永远无法确定哪种选择是对的,甚至活得更久也可能只是运气。

有位女医生让我印象深刻。她自己得了曾治疗过的病,我们去病房探望时,她说 :“我真的不想死。”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健康的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病人的痛苦。哪怕我们真诚安慰,在他们听来都像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把这些真实见闻都写进了小说。比如没钱治病的人、无法决定自己治疗的人、被家人误解的病人……虽然有些只在对话里提了一两句,但背后是无数个真实病例的缩影。写医疗细节时我特别谨慎,治疗方案都请专业医生把关,连专业术语都反复核实过。

走 走 :刚才丁真提到小说中汇聚诸多真实病例的缩影,预想使故事脉络清晰,假如我是责编,可能会建议调整对整体人物间关系的描写,其次调整人物数量。

哲 贵 :其实作为编辑,给作者提建议需要格外慎重。丁真的小说有种独特的谜团气质,她似乎在享受这种层层设谜的过程——自己掌控叙事迷宫,读者在迷雾中摸索,这种创作状态或许能激发出更敏锐的感知力。写作本就有多种路径,关键要看作者更适应哪种表达方式。就像我们读同辈作品时,其实是透过他人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局限。请教一下丁真,除了现有的两种叙事模式,是否还有更契合你内心的第三种可能?或者说,在单线与谜团之间,你更倾向哪种自我表达?

丁 真 :创作观的转变清晰发生在近两年。我早期偏爱迷宫式叙事,这种自带实验性的写法虽能扩容文本信息量,却也容易陷入自我缠绕。现在我更渴望回归故事本体,用朴素的线性叙事阐述生活的真相。


李广媛 :作为“90 后”读者,我也想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现阶段我最欣赏《薄荷》这篇作品。它表面上看似非常规情节,但嵌套着独特的叙事空间架构。在与同龄读者交流中发现,我们越来越倾向于需要自主解读和互动讨论的叙事模式,而非直白的故事模板——正如丁真老师这部作品展现的现实与魔幻交融特质,始终保持着开放性的审美留白。

丁 真 :这篇小说的种子埋于十余年前。那时偶然听说某幢高楼出租屋里,有对情侣争吵后女孩因一包泡面跳了楼。这个支离破碎的片段始终悬在我记忆深处,直到多年以后,这个疑问突然变成叙事冲动,最终破土成为现在的作品。

哲 贵 :丁真在小说创作中显现出与生俱来的谜团构筑倾向,这种特质既可以借叙事迷雾遮掩创作生涩期的不自信,也折射出深层的创作愉悦机制。这种技法兼具自我保护与才能展演的双重性。随着创作成熟,作家往往面临美学转向 :当抛开叙事花招直面文学本体时,本质性思考的裸露需要更强大的精神硬度。但创作形态并非非此即彼,多元叙事模式的储备恰是作家专业性的体现。


李广媛 :感谢哲贵老师、走走老师与丁真老师对《长岐西路》的深度解析。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曾以“复调叙事展现人性多重与世事斑驳”评价这部作品,今日三位嘉宾的讨论恰为此注脚。丁真老师的十年沉淀之作刷新了我们对当代小说的认知。愿丁真老师未来的创作之路上,既能如哲贵老师所言找到文学自觉,亦能践行走走老师期许的“笔与心的自由”。

本次文学对谈至此圆满落幕,期待下次相聚。

(纪要整理 :吴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