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评论

纸上半生,躬耕于心——读慕白新诗集《有诗为证》

发布日期:2025-07-13 15:2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作家》杂志

文/风 荷



“因为热爱,获得简单而持久的快乐”,诗人慕白在继诗集《行者》《开门见山》之后,又推出了新诗集《有诗为证》,此诗集可看作是一部当下诗歌现场的“游吟诗歌”,也是诗人的生活实录。读完近 250 首精心创作的诗歌,总体印象是自然而准确、纯粹而干净。诗人的笔底有对山水的抒怀,对生命的关照。偏爱之词有“春天”“雪”“寂静”“爱”等。抵达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返璞归真。心里种菊,纸上码字,诗艺上炉火纯青。诗人践行着“怀草木之心,以爱为戒,写诗只为修行和自证”的宗旨,诗歌多为智性结晶,意蕴悠游。

慕白的诗歌充满灵性光辉,“真”与“爱”贯穿始终。“让自己安得住心,守得住真。”诗人言行一致,剖析灵魂,坚持独立写作,理性而思辨。在《回家的路还很长》中,“我和许多人一样,深爱这世间 / 不缺推着石子上山的勇气/ 我站得太远,不敢走近真相 / 总有一些东西比生命 / 更重要,比如正义、爱和善念。”直抒胸臆,“舍生而取义”,把比生命更重要的放在首位。在《清明》中亦如此,他写到,“生命最重要的意义 / 是灵魂的自我救赎,除此之外 /把爱、善良、城实、正直、罪过在生前 / 慢慢地,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刻上墓碑”,诗言志,无论生死,君子坦荡,营造出一种深邃之美。

交付真心与河山,慕白喜欢山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游历和行吟之间,真实记录我的生活状态、情感流动以及生命感悟。”诗人说。游历皆为身心的壮游,高山大川,名胜古迹给诗人带来丰富素材。天地大美,物我灵犀,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景、醇厚文化在内心投射、交织,并在融合中不断深入,摇曳出沉郁的情思和哲思。诗集里多富有独创性的山水吟。

“我的身体登上了高原 / 我的灵魂却和这个时间格格不入 / 在海拔四千米的格尔木 / 我突然看到了自己的矮小”(《格尔木之歌》),诗人在登山中,反观、反思而蓦然醒悟,遵循内心召唤。又比如,“我胆小,天生恐高 / 只能脚踏实地 / 活在低处”(《玻璃栈道》),诗人恐高,天生疏离感,夙愿是脚踏大地。“最重要的是自由 / 鱼的心 / 也是蓝的”(《在海之上》),人生行如逆流,常在水边走,心如清风,有灵性之美。

负山前行,独自入海。无论身处终南山,或滕王阁,还是夜泊瓜州,或东门古渡。诗人的山水诗里,有敏锐的审美感知,体现的是人生志趣和为人准则。诸如《写给远方的雪》《2022 年的雪》等,诗集中有很多描摹雪的组诗,诗人抓住雪的形象,联想丰富,感悟深刻。既有“一场大雪就会让许多的脚印 / 不知所终”的宿命与孤独,更有“春雪,是王维的山水 / 回眸一笑,雪是李白的酒 / 随风起舞,雪是杜牧的明月夜 / 雪落到地上 / 就是可采菊的东篱”(《春雪偶题》)中,雪或勃郁奋发,或倜傥风流,或遗世独立,都有美好姿态。洁白晶莹,空灵缥缈,雪都有一颗自由之心。“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雪,在诗人心里是“林下美人”,亦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在沧桑的人世,诗人钟爱山林,向往魏晋文士生活,膜拜竹林七贤,乃至他们漏洞百出的人生,力求一颗初心不像河流一样被污染,希望能像家乡古井,布善、施恩。诗人追慕先哲,比照当下,与古贤今人的应和唱酬之诗,在诗集里也为数不少。先哲引路,君子的高风亮节浸润自己的心肺,诗人时时有自醒自觉的姿态。如《寒露夜读徐霞客》,“我也想追慕先贤 / 朝碧海而暮苍梧 / 在山水之间 / 界定自我。”又如《东溪怀姜廷宪》《谒八大山人》《河泊潭祭三闾大夫》等诗作,诗人在梦境般的驰骋里记游,访古境,见古人,喝酒唱酬,撞身取暖,乃至明心悟理,亦甘愿“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精神上获得救赎和升华。

早起晚睡,晴耕雨读,在《我住在文成(组诗)》等细腻、生动的诗作里,诗人一再写到南溪、安福寺、百丈三漈,写到后山的竹林、地里的蕨菜、逝去的双亲,写到他的窗外尘土飞扬,露水亲切……“不管我怎样的远离,我的心灵,我的诗歌,都停留在我的文成,我的包山底,我的飞云江。”慕白深爱着他的家乡——山川秀丽、民风淳厚的文成,守正、创新,吟哦、赞美,写下无数故土之诗。

在故土的烟火气息里泅渡,高翔爱的信念。一首《谒西陵刘基墓》自然与人文并重,读来令人肃然起敬。不但看到诗人的虔诚、敬畏之心,更有在甘守清贫的一代国师“数百年未做修葺,无字无碑”的坟茔与当下某些“有大别墅,住豪宅”的“峨大冠、拖长绅者”比对后的感悟。“立其言,践于行 / 诚如先生”诗歌针砭时弊,也表达自己恪守人生经纬。在全球瘟疫,困顿经年之时,诗人哀自身之不易,叹百姓如蝼蚁,即便“不方便说真话时,我的文字站在弱者一边,站在正义,理性,人民这一边”,一颗拳拳之心跃然纸上,溢于言表。

此外,如《水之祭奠》中,通过对故乡“一漈”“二漈”“三漈”瀑水的描述,以物喻人,把瀑水比作人生之青年、中年和晚年,三漈水瀑百转千回,最终接纳群山延绵,突出“百丈之水,已卑微舒缓 / 宽恕万物”的人生感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另一首《观瀑》中,“人要立起来 / 得靠孤独 / 俯仰自如 / 感谢脊梁”,亦是见品格,见铁骨铮铮。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找寻自己,更是坚守。“昨天夜里有些人跟着风走了 / 走得无影无踪 / 可我的脚却长出了根”(《我的脚长出了根》),诗人对故土一往深情,热爱不舍,乃至希望诗人们都去文成,他经常说的一句就是“好诗人都在去文成的路上”,像受伤时,我们便回到某些河流的岸边,慕白的诗里始终有文化语境里的乡愁和自豪。

历史、人物和自然万物交融,万水千山走遍,百转千回爱过。全身心的爱,忠贞不渝的情,相信美好就像相信没有人能够阻止明天的日出。时光斑驳,感恩永存。“你若爱,人间皆净土”,一切皆是美好。“诗歌需要真诚”“写诗如同做人”“写好诗是在修炼”,诗人慕白追美存真,终得一颗如玉之心。

诗艺上不断嬗变,由晦涩转向清澈与透明,也带些沉痛和硬朗。诗人孜孜矻矻,踔厉分发,兼容并蓄,精益求精,不断地操练精神,坚定信念,似在寻找“纯诗”,少夸张和修饰,力求言语简朴、纯粹、美好、温馨。诗学核心永远是爱和真,体现出汉语温暖的特点。有些诗即便是口语式的运用表达,也有自己的音质语调,遵循庞德所说的诗学的首要美德——“诗是心灵的音调”。

如果说前两本诗集《行者》《开门见山》里的诗歌,见粗犷豪迈,如皓月繁星,赫然在目。那么这本新诗集更多的是含蓄婉约,如清香入尘,浅月相照。在汉语传统的继承和更新之上,诗句有古雅的美感,明快的韵味。如“风从山岚上下来 / 马兰花突然全部站了起来”(《寂静》),山花悸动之美使人感到梦幻而惊艳。又如“你来,心会成庙 / 桃花,会成仙”(《桃花潭畔》),灵感闪烁,诗句散发出明亮的光芒。

五十知天命,灵魂在不断磨砺之后,顿显宽厚柔软。诗人笔下,晨曦微露,落日盛大都有浓郁诗意。亦有着布罗茨基诗歌中安静的声音,“醉心于细节,醉心于具体描写,醉心于名词,醉心于发现”,时时探索一种明心见性的表达。

开篇一首《在春天,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衬托与对比,猜想与假设,把心中的“你”看作是花香、风和斜坡,使得在春天必不可少的“红豆杉”和“青冈栎”们也显得微不足道,诗人只想跑上去拥紧心上人。诗尾两句“清晨的雾像天空的一道伤口 / 你的名字比影子更寂静。”更是追寻“在水一方”伊人的惆怅和美好。

又如《刚察哈尔盖》,通过“油菜花”“苍鹭”“鹅卵石”“星星”“向日葵”“河流”“白色帐篷”“藏族少女”“飞舞的萤火虫”“成群结队的牛羊”“偶尔路过的骑行者”“黄昏的夕阳”等一连串意象的展开,由低到高,由近到远,移步换景,层层推进,画面感清晰强烈,意境优美悠远。诗写出一个开阔而舒展的“多么接近可以称之为天堂”的高原小镇,读来温暖的情愫延绵而生。

诗集中还有诸多类似松下芭蕉式的俳句。精致的意象,古风的结构,比喻奇崛,涵义澄明。诗句凝练灵动,充满东方式的禅味。《石家庄的槐花——致大解》中的“慷慨之树 / 从不在意身处闲野。”有笃定的闲适和温情 ;《春山谷雨》中的“青山新叶 / 崖边的几枝旧桐 / 落花似雪。”新绿满枝,花开缤纷,美得清新悦目,也令人心惊 ;《鹅湖夜饮》中的“姑苏城外 / 茅草、芦苇、夕阳 / 皆已自成绝句。”风骨本真,隐忍坚毅 ;《十源遇古木》中的“野径、新绿 / 青山自碧,梨花夹道 / 人生何问东西。”率性,坦荡,睿智 ;《大海记》中的“大海是鱼的庙宇 / 鱼的灵魂是湿的。”比喻陡峭,用语简练,而意蕴丰赡,带着神秘而强力的梦幻,展示出自己的精神生活 ;《观瀑》中的“风吹人世 / 圆月弯刀 / 直到下一个悬崖和 / 再一次虚空。”纯真无垢,高雅之境,是与君子的一次遥望和呼应。

爱是生命中最纯粹的恩惠,使人迷醉难忘。如《想起你,就想起世间的一切美好》《致 J》《有诗为证》里所阐释的。“虫鸣不懂时间之苦 / 允许整夜弹唱催眠曲”,纵使唧唧我我之爱,诗人也常借炊烟、明月、清风、虫鸣说出,温暖可人,坚贞动容。奥登说,“我们的生命不过是时间的瞬间”,陈春杳杳,来岁昭昭,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历历可见时,“你不许老去,我也要活着”,隽永的文字里有真情,有思悟。

“下雨,是神用甘露 / 清洗浊世。”“有水就会有渡。/嘘,光已经在走向 / 失眠者的路上。”绘景抒情、叙史怀人,汉字难写,却也处处充满温暖。正如诗人商震所说,“好的诗歌也许是一种浓缩到无言而感人的力量,温暖漫升的力量,抵达内心、照亮内心的力量。”

“我走了,你们都还在场 / 我是什么?谁能为我作证?”(《追风者》),在深邃的内省,质朴的意象里追问。“我久居乡野,纸上半生 / 躬耕于心,写诗。”(《辛丑初夏,谒陈亮现实墓——兼寄星光、家农、泉子、飞廉诸兄》),在泥途人生,载舟煮茶中作答。耕田读书事桑麻,栽瓜种豆看天下,“诗歌至于我,就是生活本身”,从喧嚣和孤独中走上诗歌之路的诗人,清醒勤勉,洗尽铅华,不断打探、掘井,而如今诗写开合自如,俨然如花园缤纷。

诗歌亦是诗人的心灵憩园。“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一番深思,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正如瓦雷里说。春去花还在,亦如诗人自己所言,“诗是灵魂最后的栖息地,某一天,我们肉身不在了,但诗歌会还替你我活下去。”气度沉着冷峻,风格简练自然,精湛之句呈现人生深厚智慧,温暖之语摹写生命本真本色。因为有爱,《有诗为证》直抵人心深处,充满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