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梦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史料的挖掘与运用始终是学科发展的根基。刘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料视域》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敏锐的问题意识,重新审视了史料在文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全书以“史料视域”为切入点,通过理论辨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不仅梳理了现当代文学史料学的学术脉络,更揭示了史料在激活文学史阐释、重构作家形象、突破理论桎梏中的独特价值。这部著作既是对传统文学研究范式的反思,也是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学术主体性的一次有力回应。
一、历史观与史料的辩证:文学研究的认知重构
刘杨在书中开篇即提出“文与史如何兼容”的核心命题,直指当下文学研究中历史意识与审美批评的失衡现象。作者通过分析《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史,揭示了史料整理背后的经典化逻辑与意识形态张力。例如,茅盾、傅东华等人对《大系》“保存文献”与“自我经典化”的双重诉求,体现了历史观对史料筛选的深刻影响。作者尤为警惕后现代史学对历史客观性的消解。海登·怀特将历史等同于文学叙事的观点,在刘杨看来可能导致文学研究的“历史学化”,使文本沦为时代思想的注脚。他以寻根文学研究为例,指出理论先行往往遮蔽文本的多元阐释空间。书中引用20世纪80年代的批评史料,证明《爸爸爸》《红高粱》等作品的象征意义曾存在多重解读,但后来被简化为“文化寻根”的理论标签。这种反思提示研究者:唯有回归历史现场,才能打破阐释的封闭性。
二、个人话语的再发现:微观叙事对宏大叙事的突围
在“宏大历史与个人话语”的框架下,刘杨将目光投向日记、书信、检讨等私人性史料。例如,沈从文的家书揭示了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挣扎:既渴望“融入体制”,又难以割舍文学理想。这种个体经验与公共话语的龃龉,构成了知识分子转型的生动切片。书中对“检讨”这一特殊文类的分析尤为精彩。胡风的检讨信展现了他与对立面的角力,而曹禺、老舍的自我批评则充满话语策略——他们以修辞技巧在“认错”与“自保”间寻找平衡。私人性史料的发掘与运用,挑战了文学史的单一线索。通过重审这些“边缘文本”,文学史的复杂肌理得以浮现。
三、版本研究与雅俗之辨:史料学的方法论创新
在版本研究领域,刘杨提出了“现代范式”的转型。传统版本学侧重文本校勘,而现当代版本研究需关注媒介变革与传播机制。例如,张恨水晚年创作的修订本与报刊连载本的差异,反映了通俗文学在政治语境中的适应性调整。书中对“雅俗之辨”的重审更具启发性:新文化运动对俗文学的排斥,实则遮蔽了现代性建构的多重路径。刘杨通过分析晚清狎邪小说、民国侦探文学等“非主流”文本,指出雅俗分野本质上是启蒙话语对大众文化的收编。这种视角打破了“雅俗对立”的固化认知,为重构文学史谱系提供了新思路。
四、学术镜鉴与主体性焦虑:全球化时代的本土回应
面对西方理论的强势渗透,刘杨表现出清醒的本土意识。书中辩证分析了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论述,认为其以西方现代性框架降解“五四”的独立价值。通过梳理胡适、钱基博等学者对晚清文学的考证,作者指出:晚清文人的“现代意识”更多是市场驱动的被动反应,而“五四”新文学则具有自觉的文化革新诉求。这种辨析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更是对学术话语权的争夺。基于此,他主张以“史料实证”对抗理论的空转,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需建立自主的方法论体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料视域》的最大特点,在于将史料学从文献整理提升为方法论自觉。书中对“历史化”与“当代性”的辩证思考,对私人性史料的深度开掘,对版本研究与雅俗关系的重新阐释,无不彰显史料研究的学术生产力。然而,书中对数字人文等新兴技术虽有关注,仍稍显不足,这或许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