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评论

大鹏一日同风起——序《形上诗词二百首》(节选)

发布日期:2019-09-16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财富出版社

文/杨利民

  翻开中国文学史、翻开中国诗歌史,在古诗词中遨游,在古诗词中探寻中华文脉。无数铁的事实证明:从《诗经》、《楚辞》作为源头的、浩如烟海的流传千年的经典诗词对打造中华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济沧海

  当下是个好时代,正是文人雅士发挥创作才华的好时机。聚焦时代之变,引领时代之风。引吭高歌“大江东去……”奔向光明的彼岸。总有一种智慧,让人坚定从容。对当下的旧体诗作者来说,除了敢于恨也要敢于爱,能轻松享受生活的快乐,更要能耐得住寂寞。我们每个人都有渴望幸福、追求幸福、享受幸福的权利。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不断追求幸福的真谛。当然,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心态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回答。苏东坡用自己一生来实践的“最好的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或许是当下绝大多数旧体诗作者所向往的。因此,除了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起承转合等,了解并运用中国古诗词常见的句读、对仗、特殊诗格,了解并运用中国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方法,像比喻、通感、比拟、借代、夸张、对偶、顶真、排比、设问、反问……,也是旧体诗作者必备的基本功。

  另外,巧妙地使用叠词,能够增强诗句的韵律感,并起强调作用。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声音的高低有和长音相配合,律吕用来调和歌声。诗、词和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歌体裁,它依据古汉语“平、上、去、入”四种读音,它是以“韵”、“声”、“调”三位一体为基本特征的诗歌体裁,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诗人或喜或悲的各种情感。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心灵寄托的一种方式,古为今用,也为现代文化人提供了表情达意的新平台。现代汉语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由于现代汉语没有了“入声字”,表现拗怒等极少数特殊情感的效果会偏弱。李清照的《声声慢》、岳飞的《满江红》,如不用入声字作为韵脚,感染力就会大大降低。晋朝顾恺之善画人像,有时画好的人形,间隔数年还不点上眼睛。因为他认为人物的神情意态,就在这对眼睛上。这才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旧体诗中的“诗眼”与绘画中的点睛之笔相同,都是各自艺术中最关键的。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里面最能体现出诗人思想、情感的字词。“诗眼”在诗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生动性和情趣性,是全诗的灵魂所在。

  注意绝句、律诗与词的文体区别。诗与词的文体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分的,前人已备述。简单地说:诗可以直抒胸臆,而词讲究曲折深婉。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结构严谨、平仄有致的格律,起源于南齐,迅速发展于初唐,成熟于盛唐。格律,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瑰丽的文化遗产,也是旧体诗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度。诗词格律,篇式、句式等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如果有变化,就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规则。“绳墨之起,为不直也。”当代人写的旧体诗,人们也称之为格律诗或近体诗。既然是格律诗,创作时,就自然应该像盛唐诗人一样一丝不苟。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诗词格律,是绳墨、是规范、是法度。不同于现代诗,创作旧体诗,必须严格遵循旧体诗的格律,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更容不得一丝半点的马虎。

  遗憾的是,囿于水平,当今还有一些不合韵、平仄失替等“诗”“词”“联”,在官方主办的报刊上、电视上“登堂入室”。笔者建议:相关编辑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特别是诗词格律方面的知识,严格把关,当好“守门人”,以免贻误广大的读者、观众。当今,介绍诗词格律的书籍很多,笔者认为最权威的是北京大学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汉语诗律学》是提振旧体诗作者诗词格律素养的绝佳对症良药,只是太专业、太艰深了。通俗一点的,可以仔细研读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十讲》。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十讲》,是介绍诗词格律的面向大众的最佳普及读物。读者可以从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十讲》中了解旧体诗的格律,知道如何押韵、如何对仗、如何粘对,如何避免孤平、孤仄,如何避免三平尾,如何避免合掌,如何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至于格律诗中的变体诗,特别是“拗体诗”,会牵涉到“拗救”等许多高深的诗词格律,需要创作者不断修炼。

  现在越努力,未来越幸运。好书不厌千回看,好诗不厌千回读,平时,熟读、熟背古代优秀诗词作品,熟读、熟背平声字表和仄声字表,特别是平声字表中的2500个常用汉字,掌握尽可能多的入声字,大有裨益。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语有一些多音多义字,这是客观存在的。旧体诗作者遇到可平可仄的字,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准确的判断,切不可草率从事。抱朴守拙。通过细心研读,把自己存在的诗词格律难题一个个掰开了、揉碎了,努力寻求解决的良方,这也是旧体诗作者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发展。对平水韵的准确判断,今人已经远远落后于古人。当今的旧体诗作者中的大多数,自己还不能准确掌握诗词格律的人工检测。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网上有搜韵、诗词吾爱等好几款诗词格律检测系统可以免费检测。所以,诗、词,写了之后,如果自己吃不准韵部、平仄,先通过网上的诗词格律检测系统进行查验。一旦发现韵脚、平仄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及时一一加以修改。

  吟诗时,还需要知道韵部与情感的关联,一般来说,表现欢乐情绪的,多选用欢欣高昂的韵部;表现低沉心境的,多选用忧伤低沉的韵部。知道哪几个韵部适合表现高昂激越的情感,哪几个韵部适合表现缠绵悱恻的情感。填词时,还需要注意词牌名与情感的关联,比较适宜表现激昂慷慨之情的,如《满江红》《沁园春》《六州歌头》;《贺新郎》多抒发苍凉的情绪,《千秋岁》宜写忧郁悲伤之情,《寿楼春》是表现悼亡的。切勿望文生义,误把本来是表现悲伤情感的词牌名用来写祝贺的内容。写作之前,多查查《钦定词谱》《碎金词谱》《中华词律辞典》《常用词谱一百调》等相关的工具书。

  另外,熟记常用领字,如“一字领”:看、望、听、想、读、览、喜、溯、怅、怕、任、待、问、凭、叹、嗟、念、试、应、将、须……如“二字领”:却将、莫非、何须、只须、须知、须念、还须、即此、如此、居然、自然、但看、但闻、但得……如“三字领”:最难忘、最可怜、最无端、最堪怜、最妙处、只赢得、只留得、写不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我们不能见识片面、狭隘,只想蠡测管窥,那是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全貌的。“不惮辛劳不惮烦,釜中沸沫已成澜。”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充塞其中,虽然便利了人们随时随地阅读相关资讯,但对完整、系统地学习古诗词并非十分有利。闲暇时分,沏一壶春茶,不妨“冷水泡茶慢慢浓”。阅读原典、精研原典,从《唐诗三百首》起步,再精读《唐诗选》、《宋词选》等,渐渐领悟诗中的旨趣和意象,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茶汁会慢慢融入到水里,品尝时就会领略到浓郁的茶香,也把人生所有的悲欢都煮成了甘甜,都煮成了诗意。

  厚道之人,必有厚福。人生匆匆几十年,有甘更有苦,需要不断修炼。读书苦,读诗苦,写诗更苦,苦在其中,乐在其中。经常阅读怎样的作品,与怎样的人交往,往往与他的志趣相关。志趣,这无疑非常重要,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成败。过来人常说:“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真的叫苦。”“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明代大儒王阳明都用自身的人生经历告诉世人。大千世界,愉悦人的事有千千万万,有一种愉悦叫读诗。经常阅读古代优秀的诗词作品,仿佛整天就和古代的优秀诗人在一起,即使诗词创作不成功,人生也会很快乐!生活在粗茶淡饭中生香,灵魂在深处重逢。做一个又快乐又健康的人,这也是爱自己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还有茶人说:“淡”是人生的最深的滋味。红尘滚滚,走南闯北,历经风吹雨打,饱尝人间的酸甜苦辣,当岁月染白了双鬓,阅历丰富了,自然淡看功名利禄,就能渐渐迈入人生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境界。说是说非,若不下苦工,一切皆为画饼。多读多背优秀的古诗词,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和不二法门。熟能生巧,有了丰厚的诗词积淀,才能顺利跃马扬鞭、才能顺利扬帆起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见刘勰《文心雕龙》。掩卷沉思: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涌现出无数的诗歌流派,除了众所周知的屈宋、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初唐四杰、李杜、三苏……还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颜谢、江西诗派、竟陵八友、大历十才子、新乐府、花间派、西昆体、江湖诗派、公安派、几社、桐城派……晚唐五代时期,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派的取材范围偏窄,内容上可取的不是太多,但对词的艺术发展却起到较大的作用。

  笔者自然比较欣赏宋代“江西诗派”,暂时不去评论“江西诗派”最著名的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功过得失,笔者十分欣赏“江西诗派”对平仄、对仗的非常认真的劲儿和字斟句酌、炼字炼句的不怕吃苦的精神,当然,“江西诗派”在后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这是后话。笔者一直以为宋代的“江西诗派”的韧劲加上清代袁枚的“性灵说”抒写胸臆,辞贵自然的灵动,也许是当下旧体诗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种营养素。古人说:“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笔者在这里斗胆改一下:“一日不写兮,思之如狂。”可以用来形容旧体诗作者对创作的痴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诗词,需要从小耳濡目染、浸淫其中,除了卓越诗人的才气横溢,绝大多数都是经过自身锲而不舍的刻苦努力,当然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同道切磋的氛围。

  中国古代长于吟诗填词的文人雅士灿若群星、不胜枚举。这个世界上,除了“诗仙”李白,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虽然智商有高低、学问有大小,都离不开“勤奋”二字。中国古代诗歌,蔚为壮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笔者常常佩服、偏爱那些不畏艰辛吟诗填词的前贤。“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是笔者一生的座右铭,几十年来,笔者对苦吟诗人一直是服膺于心的。身居陋室,屋虽简陋,却是自己的家;人在红尘,志虽渺小,却是自己的追求。“我是人间惆怅客”。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笔者从少年开始,酷爱古诗词和楹联,仰慕古代优秀诗词中的托物言志、含蓄蕴藉的名句。但苦于缺乏良师的指导,仅靠自己在黑夜里摸索是很痛苦的,也很难有长进的。由于生计所迫,工作后,研习古诗词只能时断时续、举步维艰。笔者天资愚钝,先天失乳、后天乏力,功底十分欠缺,从来不敢自诩。笔者由于格局不大,藏在抽屉里的几千小习作,羞于示人,有歌颂主旋律的,有缅怀先人的,有赞美友情的,有鞭笞丑恶的,更多的是模山范水,表现“人间有味是清欢”,表现“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之类的。

  侥幸的是,笔者这几年,先后几十次获官方主办的全球、全国、全省诗词、楹联赛事的奖项,其中获中国科学报社、《人民文学》杂志社等主办的第二届“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诗歌大赛二等奖。当下,十分优秀的旧体诗作者,都在甩开膀子、奋勇争先,我们岂能裹足不前?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容貌,但可以展现最灿烂的笑容。毛泽东早就说过:“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伟人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旧体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的前提是“要发展,要改革”;如果停滞不前、因循守旧,那就会不打自倒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旧体诗词必然要随着时代同行。旧体诗作者一方面应该虚心向古代著名诗人学习,剔除那些陈腐的理念和已经不适合当今的用词,另一方面应该虚心向当代生活学习,做有心人,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细心捕捉生活中点滴有诗意的场景。以天地万物为师,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科技、军事、经济、时尚、民风、民俗、考古……均需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诗经》使用的上古音和唐诗使用的中古音,与我们现代人说话的发音,必然是有一些不一样的。

  单就押韵而言,古人吟诗用《平水韵》,填词用《词林正韵》,作曲用《中原音韵》,撰写楹联用《马蹄韵》、朱氏规则……随着语音的变化,入声字已经从今天的普通话里消失了,少部分保留在南方的一些方言里。今人吟诗填词也用中华新韵和中华通韵,撰写楹联也用中国楹联学会的联律通则。平水韵的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依据唐代诗人用韵的情况,把汉字划分为106个韵部。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史的人都知道:隋朝时期的《切韵》是206部,到唐代时,简化为193韵,到南宋时的《平水韵》就合并为106个韵部。《中华新韵》是中华诗词学会于2003年提出制定、2005年公布实施的。《中华新韵》根据《新华字典》的注音,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其中一二声为平声字,三四声为仄声字。《平水韵》中的入声字分别归入平声字和仄声字。2018年4月24日出台的《中华通韵》(草案),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制定的“行业标准”。《中华通韵》(草案),现在知道的人尚不太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会普及的。

  《平水韵》与《中华新韵》、《中华通韵》,在当今并行不悖,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作者根据各自的爱好和习惯加以选择。当然,与押韵相比,内容自然更重要一些。毋庸讳言,笔者习惯用《平水韵》,情感上倾向于平水韵,内心里面觉得平水韵古味浓,适合旧体诗。

  不信东风唤不回

  形上这本诗集是在两个特殊情况下完成的。一是时间短,2017年6月开始学习诗词写作,到现在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二是在身患重病的过程中仍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今天终于完成了他的理想与追求。

  形上退休十年来一直从事媒介信息素养研究,出版了十来部书籍,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主持了一个国家级课题和三个省部级课题。组织了六届全国性的《中国(西湖)媒介素养研究高峰论坛》,使浙江传媒学院成为全国媒介信息素养研究的中心,为全国所关注和瞩目。形上本人也连续三届应邀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媒介信息素养与跨文化传播对话论坛》,并代表中国发表演讲。形上前半生拿得起,笔者期望形上后半生能放得下。俗话说:后发优势,蹲下身子好“蛙跳”。形上古稀之年始勤耕于诗词领域,在短短的时间里创作了200多首诗词,其速度之快,数量之多,也算是奔逸绝尘了。

  形上的诗词作品平实无华,既无华丽的词藻,也无浪漫的情怀,反映的都是现实生活,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社会哲理,这在当代诗人中是比较少的,也比较珍贵。形上的诗作分别从各方面描述了他的生活与工作。反映了他与朋友之间的真诚关系,“游龙便有风云在,参透书禅艺厚醇”,“说笑经年无限事,尽言岁月落西冲”。反应了他在优游于山水之间的情感经历,“惊醒一梦航迹闪,摘取凡尘作花瓶”,“盼要仙人赒福富。千挪万挤阿弥句。利益追求何处路?真善付,心诚自把金身渡”。反应了他对社会、对国家的关注与理解,“惬居平五路,举杯欢意。今日神州威武事,远超岳帅收功志”“浪破风高云赳。雄发英姿勋酒。阅声望气场,机舰万方坚守。怒吼。怒吼。卫峡捍台无苟。”反应了自身上世界七十年从寒窗苦读到学有所成的追求过程和生活体悟,“欲宜还帐芳华梦,立志神游砺美词”,“苍劲受恩牢礼记,碧渏被鬼早消泯。宽人于厚终归报,勤勉予筹更嬗缤”,“为人自主天宽地,谋划乾坤悟觉衢。言要慢谈思慎密,事需善手出功夫”。也反映了对身患重病后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和对医护工作者的崇高敬意,“吾身若换群生健,驾鹤西游赏柳荷”,“继承扁鹊传承唱,超越时珍创获吟。而后攀登高麓去,列编世界语门林”,“柳衰厚遇良医圣,松伟柔扶好济壶。”

  形上的诗集有一个特点是诗词的系列化,通过系列化创作,加强了对创作对象内涵的深刻挖掘和对作品内涵的全面理解。如:冬暖如春系列,月全食奇观系列,媒介素养研究系列,中国艺术系列,森山药局系列,酒文化系列,品王警贤诗系列等等。国学大师黄侃曾说: “中国学问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包括旧体诗在内,中国学问,都应如是观。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扶持,当一时没人扶持的时候,自己应该站直。形上是一名诗词新手,旧体诗的写作要领还需进一步掌握,当然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特别是对仗,空时多多阅读古代著名七律的中间颔联、颈联这两联和著名楹联作品或许会大有裨益。真诚期待形上在以后的创作中觅得更多的灵感,磨砺出更好的语言,爆发出更强的创造力。假以时日,成为我国诗词领域里出类拔萃的诗人,为诗词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旧体诗词和楹联是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智慧的根基之一,也能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秋风扫尽闲花草,黄花不逐秋光老。”眼下正值仲秋,又是菊香蟹肥时。笔者才疏学浅,本没有水平也没有资格写序,《形上诗词二百首》即将付梓,形上再三诚邀,笔者恭敬不如从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过来人常说:旧体诗,初学时的难,不算真的难,往往是越学越难、越钻越困惑,内心彷徨:漫漫长夜,何时才能看见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诸如此类的困惑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无数前辈的经历也启迪我们:越是艰难、越是困惑,越是要鼓足勇气、踏实笃行,一步一个脚印,充分利用自己人生阅历丰富的优势和学科特长,写出自己的水平和特色来。当你坚持不懈、负重前行时,路旁一朵朵的鲜花会为你盛开,枝头的一只只百灵鸟会为你歌唱,当然,之前嘲笑、讽刺过你的,也会赞扬你,有识之士更会由衷地夸奖你已经翻越一座又一座的高山。不论年纪,一个人如果能够从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认真打磨,方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当今,是旧体诗奋斗者的好时代,更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者耕耘者、创造者的华丽舞台。优秀的文学作品愉悦了时光,启迪了心灵。在人们心中,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好的诗词作品就应该具有愉人与启人的作用,只是需要用高超技巧表现出来,以彰显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聪明和智慧。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认真读完形上这本油墨飘香的诗集,掩卷沉思,相信读者一定能从中领悟到形上的襟怀、气度和抱负,也一定能体谅形上在诗词语言、结构、锤字炼句等方面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当然,更相信读者会真心期望形上的第二本诗集能早日问世。当所有人都以攸关之心、切身之爱来关心、呵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也许就能找到重振旧体诗的妙方。网上有言:“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聋半哑半糊涂。”心胸坦荡、行善积德,仁者寿。不懈奋斗,是千千万万有志者的人生道路的共同底色。衷心祝愿形上:银龄依然走在春风里!由于笔者水平很有限,难免挂一漏万,仅作抛砖引玉,文中参考了许多资料,未能一一标明,敬请读者、作者鉴谅。匆匆草此,聊以贺之,权作代序。

  2018年11月于杭州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