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评论

源自1896年的光(后记)

发布日期:2017-04-07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作家网

  文/陈富强

  1861年,太平天国战乱,杭州西湖孤山南麓,著名的文澜阁被士兵践踏,《四库全书》散落阁外。这一惨状,幸好被两位杭州人发现,他们乘月黑风高之际,潜入文澜阁,用小船将剩余的《四库全书》偷偷运出,来来回回,总共抢运了八千多册,存放于西溪丁家祠堂。这两位了不起的杭州人,一个叫丁申,一个叫丁丙。1895年,丁丙和湖州富商庞元济合资在杭州创办了当时国人自办的最大缫丝厂,这也是浙江民族资本产生阶段的著名企业之一,即杭州世经缫丝厂。次年七月,位于杭州武林门外拱宸桥西如意里的世经缫丝厂建成开工,牌号为“西泠桥”。这一年是1896年,丁丙为世经缫丝厂购买了自备发电机,为缫丝机提供动力。这在当时的浙江,是开了一个先河。或许,连丁丙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投资经营的世经缫丝厂,已经成为浙江有电的标志。1896年,也因此成为浙江有电的元年。

  如果与上海1882年有电相比,浙江有电显得稍稍晚了一些。但是,这并不妨碍浙江电力的快速发展。时隔120年,浙江电网已进入以特高压为主要特征的交直流混联大电网时代。其电力装机和电网规模,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浙江境内,就发电侧而言,品种齐全,并且创造多个全国第一。传统的火力发电,北仑发电厂是中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投资的发电厂,其装机规模雄冠全国。新安江水电站素有长江三峡试验田之誉。秦山一期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核电站,它的建成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也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法、前苏联、加拿大和瑞典之后,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风电和太阳能的利用方兴未艾。潮汐发电也开始加速开发。浙江有亚洲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至于电网,更是全国特高压落点最多的省份之一。世界上首个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也是世界上端数最多、同级电压中容量最大、运行最复杂的直流海岛供电网络花落舟山。全球最高的输电铁塔巍然屹立在舟山与大陆联网工程之间。浙江电网网架之坚强,在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保电过程中,获得最权威的验证。

  120年,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够见证浙江电力120年的沧桑,但是,在杭州黄龙路8号,一座名叫浙江电力文化陈列馆的房子里,120年的历史以时间为砖,堆砌成墙。在这里,浙江电力史以最真实的模样呈现在人们眼前。我有幸全程参与了浙江电力文化陈列馆的筹建,并承担了文案的撰写。准确地说,建成于2006年的陈列馆,展示的是浙江有电110年的历史,2006年至2016年十年间的电力史,在馆内,是以文字的方式简述的。然而,恰恰是这十年,浙江电网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许多老一辈电力人闻所未闻的名词频繁出现在大家眼前,比如特高压、比如智能电网、再比如全球能源互联网。这十年,为增加浙江电力120年的历史厚度,功不可没。

  毫无疑问,浙江电力文化陈列馆文案的撰写过程,就是一次对电力史的回望。我顺着时间的脉络,能够触摸到百年浙江电力的心跳,感受到她的呼吸。我在宽广的浙江大地上,看见铁塔如林、银线如虹。数以万计的电力员工,一代一代,从操纵最原始的设施,到掌控最现代化的装备,驱动浙江电力这艘巨轮,乘风破浪,昂首前行。

  作为一名在电力系统从业多年的员工,我对电力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每当我看见万家灯火,总会想起那些坚守在电力一线的员工们。他们都很平凡,把自己当作铁塔上的一颗铆钉,输电线路上的一截导线,发电机组里的一枚零件。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构成了坚强的浙江电网。我觉得自己有责任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他们朴素、坚毅而负重的身影。

  这十多年来,我把业余创作的主要精力聚集在电力这个领域,先后采写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亮了》《铁塔简史》《地球之光》等作品。其中,我和浙江作家黄亚洲、柯平合作的《中国亮了》是作家出版社迎接党的十七大重点作品,被媒体誉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力工业画卷,一部气势磅礴的中国电力工业史诗”。《地球之光》则是国内第一部以文学样式反映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报告文学。这些作品出版后,赢得了一些比较好的反响,不少电力专业在读研究生通过各种渠道向我索取上述作品,作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在写作这些长篇报告文学的同时,我也将视线投向重大的突发性电力事件,以及那些平凡的人和事。收录在本书中的若干篇章,就是最近几年来的创作总结。这些散文,悉数以电力为背景,其中,《从石龙坝说起》和《之江东去》是应《中国治水史诗》编委会之邀创作的。大约在2010年前后,被誉为“再现华夏民族治水英雄史诗”的《中国治水史诗》一书启动创作。该书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担任顾问,汇集了李存葆、何建明、蒋子龙、徐坤、张炜、叶延滨等近百位知名作家的治水作品。中国治水专家称其弥补了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空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纪实价值。《保卫电网》是一部反映电网员工抗击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作品,这也是当年国内最早一部反映抗冰灾题材的文学作品。《国家电网报》在我寄稿一周后就不吝版面,与读者见面。随后,陆续有一些报刊也选发了它。《保卫电网》先后获得多个奖项,其中包括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8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他在地球上轻轻画了几条线》记录了输电线路设计师江小金平凡而可歌可泣的人生片断。《美丽乡村电能替代的浙江样本》是中国电力出版社组织采写的《中国农村用电调查》的一部分,主要反映的是新能源在浙江的实践。《疯狂的“绿宝石”》记录的是浙江电网员工阻击强台风“莫拉克”的英姿。《甲子年说》是1949年以后,60年间浙江电力的发展历程简述。《大地之脉》由多篇散文组成,是发表在《国家电网报》个人专栏的作品,这些散文篇幅不长,但涉及范围较广,可以看作是一部世界电力的极简史。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史实,根据最新资料,对部分文中的个别数据,稍作改动。个别文章内容也有增删,与最初发表时稍有差异。

  在浙江有电120年之际,能够出版这样一部作品,是我的一个心愿。我愿意将这部作品作为一个礼物献给她。也愿意用这种方式向丁丙先生致敬。电力史将继续,我的写作也将继续。我记得一位作家朋友说过,“让我们以握笔的姿势,直到日落西山。”我很喜欢这句话,并将作为我的写作座右铭。在我的创作生涯中,电力依旧将继续成为我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将努力写好中国电力,乃至世界电力故事。《圣经?创世纪》言:“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在漫长的黑夜里,有了光,就有希望。无数电力人呕心沥血,浙江大地,自1896年始,光芒照耀,直至未来。

  2016年12月于杭州西湖区外书房37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