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晓军

几年前,听说陆原先生在创作一部反映浙江省建筑业的长篇报告文学,而且写得投入,写得艰辛,写得执着,写得漫长。我听后为之感动,为之欣慰,报告文学创作是件苦差事,一部好的作品一要事实要真实,即便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不容想像和虚构,二要有文学表达,三要有思想。
可是,我们身处一个超速发展的时代,一个浮躁时代,一个消费时代,一个将报告与文学标价出售的时代,作品成为商品,写作成了生意,不论在浙江,还是在中国,真正的报告文学作家已少之又少,写钞票的人多之又多,他们打着报告文学旗号,写的是“广告文字”,是“宣传单”,他们有的两三个月就能码一部书,一年写三四本,甚至五六本。在中国,在浙江,写报告文学的作家已少之又少,而写广告文学的作者多如过江之鲫。
2015年,《谁是翘楚》一书出版,陆原先生送我一本。这部25万字的作品,我掂量出陆原先生的两年——七百多个日夜,蚂蚁啃骨头似的劳作,掂量出他为之付出的心血,也掂量出了这部作品创作的不易。
读后,我的感觉一是震撼,陆原先生承担的是一项让人望而生畏的浩大工程,是一部具有真实性、思想性,以及“政治性、历史性、当代性、全局性、典型性、艺术性”的作品,是一部全景式的报告文学,是以报告文学手法书写的浙江省建筑业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书中的每一人物,每一情节与细节,每一数据,每一资料都是真实的,扎实的,在历史的岁月中立得起,戳得住。
新闻写作是七分采访三分写。这对报告文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可能要九分采访一分写。报告文学作家与小说家、散文家不同,写的是他人的领地,是外部世界,作者仅了解零星片段,仅了解一两个人是远远不够,而是通过采访、观察、体验等手段来获取大量的素材,要读懂笔下的人物、情节和背景。
报告文学写作是一种良心活儿,采访三两天写一本书与采访两年写一部书是不一样,码字与创作也是不一样的。陆原先生是一位严谨的作家,一位兢兢业业的作家,一位将文学视为追求的作家。正因为这样,为写一部作品,他先后采访了三十多家建筑企业和二十多个相关部门……与其说没有几位作家做得到,不如说没有几个作家肯这样做。且不要说奔波采访,阅读那数百万字的资料,梳理采访五六十家单位素材就足以吓跑许多作家。
二是感佩,陆原将一部反映行业发展的作品写得如此精彩,如此好读,如此有汁有味,不仅仅是肯于投入,下了功夫,不仅仅是吃苦耐劳,筚路蓝缕就能做到的,还需要有深厚的功底。
专业性的解读。我不仅在建筑公司工作三年,在施工工地生活近两年,而且又毕业于建工学院,倘若让我来写这么一个选题的话,我是没胆量承担的。陆原先生读的是文科,令我们惊诧的是他却写得很专业,不仅仅是对建筑行业的理解,对专业的解读,对相关政策与法规的解释都很到位。
文学的魅力,在这部作品不仅写了数十位有名有姓的、领导干部、企业家和普通工人,还写了河姆渡遗址,写了浙江建筑业的历史渊源。他笔下的人物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脉搏的,活生生的人物,正此,他写的人物才具有强烈的带入性,让我们读后放不下,看了第二章就想知道那些人物的命运和结局,逼迫我们读下去,一直把书读完。
思想的高度,报告文学作品仅再现现实是远远不够,还要反映现实,作家要有独到的视角,要有自己的思想。“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作家要在创作中提炼主题,选择角度,通过故事给人以启迪与教益,要告诉读者蕴含的意义。这一点,陆原先生做到了,他笔下写的不仅仅是谈月明、张奕等领导,不仅仅是楼永良、何品苏、庞宝根等企业家,不仅仅是贝德季、何国强、戴志高等工人,写的是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浙江省的建筑强省的举措,写是的浙江的发展模式,写的是“十把泥瓦刀闯上海”的浙江精神,写的是“每建必优”的工匠精神。
在当下,不缺少一流的故事,缺少的是一流的表达。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浙江故事,就需要一批陆原这样的勤奋,这样刻苦,这样投入,这样严谨的作家,需要这样淡泊名利的创作者。
《谁为翘楚》,陆原笔下的创造奇迹的浙江建筑业,那些充分体现浙江精神的领导者、企业家和工人是当代的翘楚,除之外,还有创作这部作品的作家——陆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