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评论

读散文集《山谷回声》有感

发布日期:2012-08-24 00:00 访问次数:
回声悠扬   回味久远

文/黄立轩
       我的文友盛振宇在机关综合部门当领导多年,一开始给我的印象是那种工作任劳任怨、富有开拓创新的地道的建德人。而后来与他交往的时间长了,让我发现他具有很大的文艺潜能。观赏他的摄影作品与散文集《山谷回声》,清晰的感觉思维、强烈的视觉冲出力,诗化的语言风格,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相对与我接触的大多数其他领导人物来讲,觉得他是个比较好玩的人。他不但是个好玩的人,写的一手文章也挺有意思,还拍了好多有创意的照片,我们一起到户外采风活动,他总是举起相机东拍拍西摄摄,然后在他的电脑里藏着,有空的时候打开欣赏、裁剪、制作。这在他的这本集子里得到了体现。盛振宇待人真诚,朴实敦厚,随和。在日常,他是一个世俗生活的热爱者,是浮尘快乐的制造者。他单纯而不驳杂,他参与而不单纯记录,他在文字里“还乡”而不抽身逃离。
        他对文学的爱好是到文联工作后逐渐深入的。他说是干一行爱一行。我认为当干部就应该是这样的。文学是文联工作的重要内容,他在工作空隙时动笔写作,记录心路历程,略加梳理,轻松成书,也算是这些年文联工作的别样回报吧。
        拜读盛振宇的这本《山谷回声》,让我感到有四个特点:
       《山谷回声》有故事,很生态。盛振宇写散文,我觉得更多的是传统。他的文章,无论是旅游散文还是文化散文,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他记录了童年的故事、故里故人的思念、还有一些游记、人文风情等等,没有任何的伪饰,也没有一丝的顽劣,却仍然能感觉到他的乡土味。没有矫揉造作,很生态。童年和老家的那些故事、习俗,是他创作的源泉,亦是他生命中难舍的情结。在《大山的故土》《山谷回声》《清明寒食》《过年回忆》……这些篇什中,有他对童年的深切回忆,也有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童年和老家像一条自然流淌的河,只有安宁与温馨,只有淡淡的喜悦与忧伤。让我感觉非常亲切。他对村落有特别的偏爱,总是乐此不疲走进一座座地处偏远的村庄,他的淳朴的文笔总是游刃有余地放肆着,时常为一些寂寞的事打破一点寂寞,将目力所及的一切跃然纸上,然后少却浮躁,泡一壶茶,独自在文字里欢快地舞蹈。
       他的散文有思想,很纯朴。夹叙夹议,有叙有议。从书中的文章看,几乎都是有感而发,抒发了作者的所感所悟,让文章精神得到升华。比如,《风情威尼斯》《过年回忆》,比如《保持健康》《奥运会开幕式畅想》《龙脊精神》《凝视古罗马》,还有《忍耐成金》《向往武当》《瓷片碎片》,有作者的许独到见解,观点也有一定深度。看他的《清明寒食》《感恩行孝》《平遥古城墙》,他很少直接被愤怒所左右,相反,他总能控制好这种情感,把它们转换为一种清醒的理性。他的观察不只是限定于事物的本身,而是从哲学与神学的血库里获取养分,同时也反观它们,从这种彼此的形而上打量中,验证存在的意义。但他也许有更多的时间寻找出路,而这就是我的寄望。
       他的散文有感情,很怀旧。与盛振宇相处,感觉他如兄弟,似旧友,很感性。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盛振宇这个人,讲交情,怀旧。而他书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可谓是情真义切。看到《童年真好》《大樟树啊!我的亲娘》《怀念母亲》,读起来非常感人。从文字里我获得了这样的印象:这个人是如此的年轻,但其额头上却隐现出早熟的皱纹。那是一种怎样的条纹啊,附着在思想的斑马上,继而行走在狂欢的时代,发出喑哑的不合时宜的叫喊。他的书写,体现了一种紧迫的使命,那就是不断地验证个人痛苦,并且向苦难世界伸出自己的触手。
       盛兄是一个有情调,生活气息浓厚的人。他工作的态度是严肃的,而平时他不是那种呆板无味的人。从《到罗桐看夕阳》《在楼顶晒太阳》《三月的新叶》《三月春风四月花》《象山两夜》《我与文联的情缘》诸篇散文中就可见他是一个更真实、更平民化的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作品都能让人感到耐人寻味,富有情趣。
       文如其人,盛振宇的文章有一种铅华洗尽的美丽。他从不撕毁任何的典籍与文本,也不解构和颠覆,一切都是那么妥帖、那么自然、那么本分。让我读得爱不释手。再后,衷心祝愿盛兄能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黄立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玉环县文联主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