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巾帼黄慕兰——评《黄慕兰自传》
发布日期:2012-07-19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作家》杂志
文/余小沅
近几年,多是看报,书只是翻翻而已。日前,老领导陈大中女史寄赠其母2012年的新作《黄慕兰自传》,开卷即惊,如醉似痴,几作燃指之阅。
黄慕兰,1907年出生(今年106岁),1926年11月入党,是目前中国在世最老的共产党员。湖南浏阳人,其父是谭嗣同同窗。她19岁参加北伐,即以中共身份成为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妇女部长。“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她转入地下,以慈善救济、经商外贸为掩护,长期坚持在白色恐怖下,英勇机智,营救同志,保卫首长。她巧妙地利用银行家的身份,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筹措资金,出色地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期间,她先后和两个后成烈士的党的高级领导结婚,三次被捕,坚贞不屈。解放后,她受潘汉年冤案牵连,又前后三次监管、坐牢共十七年。但她始终无怨无悔,对共产主义信念毫不动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现为上海参事室离休干部,住在杭州一座普通的楼房中,还不断地为赈灾助学、文化建设捐款捐物做好事,不改慈善禀性。
《黄慕兰自传》纵跨百年,书中她亲见亲谈的名人有梁启超、宋庆龄、何香凝、陈潭秋、董必武、瞿秋白、斯诺夫妇、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邓颖超、廖承志、陈毅、聂荣臻、陈赓、彭湃、习仲勋、沈钧儒、茅盾、梅兰芳、夏衍、柳亚子、赵朴初……以及黄金荣、杜月笙、谭延闿、宋美龄、陈立夫、李宗仁、白崇禧等四百余人。1939年毛泽东曾从延安亲笔开书单,委托她开办的上海“风雨书屋”购买《孙子兵法》等线装书,可见之信任。故周恩来称她说:“慕兰是党的百科全书。”这也正是该书的一些重要事件,在中央档案馆以及党史研究机构的帮助下,作了结论性认定后,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正式出版,可看、可信、可叹、可赞的亮点。
书中写到,1931年深秋,后来成为她丈夫的进步律师陈子皋约她在上海东华咖啡馆喝咖啡,邂逅陈的同学、法租界巡捕房翻译曹炳生。曹说:“南京国民政府派人来抓了一个共产党的头头,湖北人,六十岁左右,镶一口金牙齿,酒糟鼻子,只有九个手指头,是悬赏十万块钱才抓到的。”又说:“咳!这个家伙真不中用,一坐上电椅,就吃不消,招供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黄慕兰一听,就知是当过码头工人的六大总书记向忠发。于是,她马上装头疼离开咖啡馆,报告潘汉年,再报告周恩来。周马上叫康生通知李富春、蔡畅等中央领导销毁文件,住进法国人开的都城饭店,避免了一批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党中央领导人被捕受难。真是惊心动魄,捧书出汗。周恩来连连夸奖她“一上马就为党立了这一大奇功”!像此类前所未闻的党史一手资料,在书中俯拾皆是,如1932年2月,敌人登报造谣“伍豪(周恩来)”等二百四十三人联名脱离共产党。党即让黄慕兰,通过陈志皋利用同道关系,由法国律师巴和在《申报》启事,巧妙地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过去一直流传是党中央花费千金延请巴和律师办的。《自传》透露请巴和的一切费用都是她和陈志皋私人出的,没有用党的一分钱。
《自传》中黄慕兰还大胆写了自己感情生活的内容。如原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铙漱石从嫉妒她1929年和六大中央委员贺昌结婚,而嘲讽、刁难她,不承认她党籍党龄的过程。这就有别于其他遮遮掩掩的自传,更显出了《黄慕兰自传》传主的立体感、丰满感。
黄慕兰作为清末民初的大家闺秀,又是俞平伯父亲俞陛云进士的入室第子,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和现代文学功底。所以她的自传不是干巴巴年谱式的流水账,可以看作是一部精致的文学作品。书中有她和郭沫若、田汉、刘海粟等人的诗画唱和,以及她自作的二百行五言长诗,展现了革命党人豁达的浪漫主义风采,读来令人抚掌赞叹。在谋篇布局上,草蛇灰线,移庭就树,伏脉千里,无不表现了她高超的写作技巧。她的许多重要活动,如她在任国际救济会总干事期间,也向大政客、大买办、大流氓募款,并以减轻上海城市压力为由,组织青壮难民通过日寇层层封锁奔赴抗日前线;1937年7月受党的委派她秘密迎接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等等,《自传》中适时插入郭沫若文学回忆录《洪波曲》、《沸羹集》,邓榕的《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中的有关内容印证,更增强了该书的史料性和文学性。黄慕兰老人在鲐背之年探赜索隐,钩沉抉微,写出如此悬河泻水,翰采盈馨,皇皇30余万言的作品,在世界著作史上恐怕唯其一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当然《黄慕兰自传》的最大意义还在于政治性。她献身革命,丰富多彩的人生,不仅是后代人可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一面珍贵的镜子,它反映了上个世纪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和中共革命历史的一个侧面。尤其是,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对党忠诚,是我们当代人面临复杂而诱惑的社会,如何坚定不移走党的改革开放道路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