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评论

人踪史迹•文化密码——《永远的江南赋》序

发布日期:2012-06-12 00:00 访问次数:
文/张抗抗          有一位叫杨振华的浙江德清人,用5年多时间,完成了这部人物随笔集《永远的江南赋》。并在今年春天正式面世。该书选取了东汉末期至今近两千余年来,在德清这片土地上,由于各种因缘际遇,在此留下遗踪的文化名人。        消逝的千年岁月,已被破碎的瓦砾与泥沙一层层覆盖,历经沧海桑田,故园不再,抑或面目全非。污浊的浮尘之上,我们唯见地面的高楼新屋,看不见地底下的桩基;喧嚣的市声之中,我们听不见曾经回荡在流水清风里的弦乐诗吟,闻不见先人挥洒的浓墨翰香……        鲜活的历史,在史书中被改写被锈蚀,在时光里被磨损被衰减。我们,看不见前人;他人,看不见自己。        历史往往是被人们亲手掩埋的,然后,人成为历史的陪葬。 杨振华却是不忍也不甘。他用自己明澈的目光和锐利的笔触,小心拨开德清域内水网交错的潮湿土层,耐心地剔除周边芜杂的朽木卵石,寻找那些曾经客居于此长眠于斯、幽灵未去或是魂兮来归的德清游子与故人,散落于各处的残留履迹,就像一个劳作于纸上的考古学家。        故人大多已成为支离破碎的残片,零星蛰藏于民间传说或地方史志典籍深处。杨振华从中挑出一根根隐约可辨的线头,细细梳理紧紧追索,然后将其拼贴组合、归拢成形,复原为一个个真实而完整的故事和人物。一行模糊的诗文、一曲残缺的音律、一道倾颓的石阶、一座坍塌的书院,都是可见可触的史实依托和凭据。        在他的这部书中,那些与德清有关的历史人物,在书页里呈现出肢体骨骼的形状和筋脉清晰的纹理,犹如一册册被编号保存的化石模片,烙刻着华夏文明史以及德清地域文化的印痕。        早几年,杨振华出版了《永远的游子吟》一书,记述德清历史文化名人20位。这次出版的《永远的江南赋》作为其姊妹篇,另又补记了15位与德清有过亲密接触的古今名家。        我无法拒绝为该书写序,因为——德清是我的外婆家。那个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与我的童年记忆息息相关。          一方润泽的秀水良田,曾以怎样丰盛的乳汁与慈爱温情,精心养育了它的儿女?又怎样善待了外来避祸躲难的才子与失意文人?星移斗转、朝代更迭,那些远游的儿女、青史留名的骚人墨客、退隐挂甲的文臣武将,在漫长的岁月里,又怎样反哺并滋养了这片土地?        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觅见人与自然、人与地理、人与山水,那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内在关联。人说地灵人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个萦绕着干将莫邪铸剑神话的莫干山、那个弥漫着大禹时代防风古国神秘传说的下渚湖湿地,似乎注定要在千百年间,“养成”一代一代风华绝伦的人杰。        于是,德清的青山碧水间,飘荡着南朝梁武帝时期大文学家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赋音韵,他们曾被封为武康县侯(今德清境)的爵位,庾肩吾在武康期间,还专为德清的前溪歌舞创作了《咏舞》、《咏舞曲应令》;庾信入北朝后,因乡关之愁与故国之思,写下传世不朽之作《哀江南赋》。德清的葱茏竹林里,存有古刹报恩寺的遗址,禅宗临济宗三十一代传人的玉琳国师,清朝唯一一个被封为国师的汉人和尚,在武康报恩寺住持任上,两次应诏进京为大清皇帝讲解佛法,三次接受敕封,并被敕封为大清国师,武康报恩寺也因此得到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四位皇帝的关怀。宋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吕祖谦,在德清老县城乾元镇北和武康镇南,分别留下了东莱读书堂和金车精舍遗址;他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务实观念,培育实才、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成为后人永远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元代散曲作家张可久,仕途失意,但他在德清为吏期间,通过文学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保全了人格的尊严。元朝书画艺术家赵孟頫、管道昇伉俪在德清结下的姻缘被后世传为美谈。洪昇曾在德清写下《长生殿》初稿《沉香亭》。现代新月派代表诗人、著名学者、德清女婿陈梦家和其翻译家妻子赵萝蕤,曾在抗战期间避居德清,一生中有多部学术著作问世。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老前辈夏衍先生,曾在一个春日重返德清清溪小学母校,留下了他生命暮年在故乡的最后的足迹……        人是自然的结晶、人是水土的精华。悠久深厚的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一脉传承的德清故土,是一个适宜避世退隐的闲适之地,一处文思才情飘逸的安稳之园。以苕溪水系灵气养育的德清儿女,性情温柔、诗文婉约,里外都是美雅与精致的。内蕴沉淀,酝成地气;外延发散,形成氛围。水土养人、人养水土,人土交融、延绵不息。大师虽去,溪岸落红朵朵余香袅袅,仍是一派钟灵毓秀、安然清雅的诗意。           然而,杨振华并未沉浸于地域文化中的诗意,而是志在追索诗意中的精神与灵魂,用以观照今人。         严谨的查证中,作者对以往既定的史实有所纠正——         他揭开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东吴大将朱然迥然相异的两副面孔,还朱然以本真的历史面目。朱然在魏蜀吴三国交战中,屡建奇功,被孙权封为永安侯(今德清境内),成为德清历史上被记载的第一位行政长官。在其经历的五次重大战役中,朱然战功赫赫,从配角逐渐升为东吴军事指挥的主角,可谓彪炳史册。杨振华重写朱然,意在印证吴越温柔之乡,也曾有豪放刚烈的一代枭雄。        杨振华记诗人毛滂,带有温和的批判色彩,旨在提醒国家精英阶层的社会责任感,这位北宋晚期武康(今属德清)县令,乱世中成功的诗人,却是官场的失败者,终以悲剧的色彩拉上生命帷幕。 杨振华记南宋名将杨存中,这位曾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禁军主帅,在功成名就富贵加身之后,退而求和,成了宋高宗和秦桧陷害岳飞的执行者之一。当后人在德清禺山之麓,寻访杨存中为安度晚年所建的潮音桥和登云桥遗迹,如何将那个曾经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猛士,与另一个落井下石、唯唯诺诺的弄臣集于一身?作者意在从杨存中的分裂性人格中,叩问今人对财富与精神的价值选择标准。        杨振华记退隐莫干山的国民党政府高官黄郛,在当地大胆推进农村改良实验,给农村带来了生机,给农民带来了生活的改善和生产的进步,至今德清尚有黄郛当年创办的小学。那是黄郛后半生最为闪亮的一笔——但凡造福于民的功绩,都应当被后辈记住。        每篇史实记述之文尾,作者略加一番简短议论,均为点睛之笔。       《永远的江南赋》一书中的人物,无论是“侧记”还是“本记”,作者始终坚持不戏说、不妄言。端正勤勉的文风,在当下实为难得。        杨振华是德清县政协文史与宗教委员会主任。在他悉心绘制的这部与德清紧密相关的历史人物谱系中,史料翔实、下笔谨慎;思维冷静、思路缜密。力求客观公正评说人物的历史功过,探讨他们的人生得失与人性的复杂,试图破译并求证德清这“一方水土”中潜藏的文化密码。        密码早已输入后人的血脉,基因或许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以史为鉴,可清淤滞;以史为镜,可正衣冠。现代游子一路走去,在朝霞与暮云交替的天空下,续接并创造着新的文化精神。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