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彼德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最早的散文诗集之一,也是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散文诗集。痖弦认为:“他的问世,为中国新文学中从未有过的散文诗立下范式,可惜后来者从之不多,未能使此一新兴的诗体得到进一步发展。”痖弦的话未免有些绝对,但也大体上反映了中国散文诗的状况,像《野草》那样有特色、有分量的作品并不多,值得认真研究、认真借鉴。
《野草》除《题辞》外,共23篇。有21篇写于1924和1925两年,两篇写于1926年4月。鲁迅在1932年12月14日写的“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南腔北调集》)从对《野草》的文体分析,可以概括出鲁迅心目中散文诗的几大特点:
1.篇幅短小。加上《题辞》共24篇,平均篇幅为1000字。其中,3000字以上1篇;2000~3000字1篇;1000~2000字8篇;1000字以下14篇,其中《狗的驳诘》、《立论》、《腊叶》均在500字以下,而以《狗的驳诘》最短,不过300字。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是这些作品的共性,亦即诗性。
2.形式多样。有诗:《我的失恋》;有戏剧:《过客》;有政论:《影的告别》、《希望》、《立论》、《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等;有小说:《复仇(其二)》、《风筝》、《失掉的好地狱》、《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有杂文:《死后》、《一觉》;有散文:《秋夜》、《雪》、《好的故事》等。似乎所有的体裁都可以“拿来”,为散文诗所用。这表明鲁迅在寻找最好的形式,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从分行排列者仅一篇可以看出,他选取的不是诗的外形,而是诗的内质,不要求鲜明的外在节奏,只保持和谐的内在节奏,故其余诸篇都不分行,不押韵,不受固定格律的束缚,按文意分段,打标点。
3.内容集中。《野草》的思想是相当丰富的,既有对自我的审视,也有对社会的抗争,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丑恶的批判,既有对勇敢与献身的浩歌,也有对绝望与虚无的悲鸣……总之,很难用一句话或一个主题来概括。但是,每一篇的内容却又是相当集中的,可以用一个感触或一个题目来表明。集中是与短小联系在一起的,“尺幅千里”,小感触通大世界,故十分强调题材的高度概括,感情的集束喷射,思想的聚焦燃烧。
4.以我为主。除了《题辞》,23篇中有16篇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的,只有7篇是第三人称。1919年鲁迅发表过一组类似《野草》的散文诗,并命名为“自言自语”。这种“自言自语”,以我为主,重在内心世界的开掘,利于直视灵魂的深处,善于揭示直觉、意识与潜意识,表达一些难以言传的东西。就是在这种“独语”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他的犹豫、彷徨,矛盾、担忧,以及真诚、执着。
5.哲学支撑。据《语丝》同人章衣萍透露:作者自白,“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了。如:韧性战斗的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向麻木复仇的哲学和爱憎与宽宥的哲学等等,这些生命哲学,都是属于独特的个人精神的开掘与显现,它构成了《野草》中鲁迅作为一个孤军奋战的启蒙思想家的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这些哲学思想是怎样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呢?现代诗的办法是:哲学在后台,弥散于诗中;诗意在前台,可以触摸;诗意指向哲学的唯一途径是暗示。鲁迅的办法是:既有诗的暗示,又有散文的“画龙点睛”,笔者称之为“支撑”,以有别于直露的“宣讲”,而诗是最忌宣讲的,这便构成了新的文体———散文诗。
总之,鲁迅的《野草》是诗的,比诗更自由;是散文的,比散文更精粹;是二者的结合,比二者更灵动。《野草》使散文诗这一新的文体一诞生就达到了极致与高峰,这不能不让人叹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