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建松《麦田上的光芒——海子诗传》
发布日期:2010-08-10
00:00
访问次数:
文/紫含
当我坐在五月的火车上,望着整片整片的田野被甩向身后,那些一望无际的空旷中,倏忽挺立着一座或几座房舍;当我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回到生养和埋葬父母的村庄,从狭长的田埂慢慢离开那块苍茫的土地,黄昏时它们总是静默而悠长;当我在城市落雨的天空,在小小的伞下行走,汽车疾驶而过,发出摩擦雨水和大地的声音;当月光打在杨树叶子上,当河水倒映两岸灯火,当冬日的暖阳无遮掩地洒向大地,是的,我想起了海子,海子的诗歌,海子的笑容,海子的青海湖,山楂树,野鸽子,海子的村庄,麦地,谷仓,星空,海子纵身一跃。
1989年的春天延续至今,这具二十五岁的瘦小身躯,在人们的传诵中一次次自铁轨回身,回到查湾,一寸寸俯瞰他年轻短暂的时光。太多的名号赋予他,“浪漫主义诗人”,“乡村诗人”,“青春诗人”;有人书写他,有人朗诵他,有人闲聊般地谈论他,有人惋惜,有人默然,在他决然离去的十余年,仍有轻曼而武断的声音在说他“以死求名”。他生前没有一册诗集得以出版,留下的都是油印本,他死后二十多年,有关他的生平和诗歌研究的作品有六、七本,纪念文章多篇,出版诗集、全集、选集多个版本。 2009年3月,安庆诗人金肽频主编的《海子纪念文集》四卷本出版,收录了海子作品和相关文字评论共90万字,以纪念海子辞世20周年,是迄今为止收录海子相关文章最为完整的系列丛书。在如此众多的有关海子的作品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的《麦田上的光芒——海子诗传》,是非常特别的一本,浙江诗人边建松,“以诗证人、以人解诗”(本书序),向热爱海子的人,完整地再现了海子一生的生活、创作、情感、思想,用客观、准确的语言和观点,以海子的诗歌、藏书、书信、朋友们的回忆为载体,以一个诗人敏感的内心、敏锐的直觉和纯粹的情感,进入到海子心灵的最深处,剖析了海子创作的思想来源和嬗变过程,揭开了海子的精神信仰和世界,为阅读这本书的人,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海子,一个作为孩子、恋人、朋友、老师、诗人的海子。
以诗为传,是《麦田上的光芒》最特别也最具说服力的阐述方式,也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海子评传中,对海子的生平、创作、思想等最为详细、深入、完整的分析。海子的一生,是普通人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一生,也是一个诗人“以文字形式展现出的自身生命的璀璨和幽暗”(本书序),海子文字所触及的内容,大大超出了他自身的生活体验范畴,超越了他来自感官的感觉,但同时,又来源于他最原始的生命体验,来源于生养他的大地、河流和阳光,来源于他心灵深处源源不断的对美好的追求。以诗证人,对海子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对深爱海子的边建松来说,是又一次驶入海子心灵的航程,而对我这样不是诗人的普通读者来说,则是一次对诗歌的朝圣,对生命的感受、思考和启发。于是,当我在《麦田上的光芒——海子诗传》里读到“海子诗里有一百五十五次提到‘麦’字,出现‘稻’字只有三十五次”时,我涌上的不是感动,而是敬重。这本251页的书中,到处是这样执着而虔诚的求证——大到海子思想嬗变的蛛丝马迹,小到海子出生的确切日期,这一切,只为作者在序里一直强调的“还原”,强调的海子是一个人,是一个生命现象自然而强烈地“在发生、在发展”。
这本书另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写作者给我们提供了海子短暂二十五年进程中不为人知的许多细节,比如我第一次知道海子在大学里所读的那些课程,海子撰写的论文,海子的学生对他的描述;他从海子的藏书中分析海子接受的哲学思想、不同文化,进而提出海子写作、思想变化的根据,是令人信服且准确的。譬如对海子在诗歌中大量运用“麦地”这个意象的发生、原因,譬如“海子用写抒情诗的方式写长诗,不是对长诗的误解,而是个性使然。”这些观点,跟其他人提到海子创作原因是不一样的,新颖而有说服力。在这些细节后面,是诗人边建松自我感知、理解的介入,他热爱海子,他说,从1991年开始,“如果没有海子的诗歌,如果我不知道海子这个人,我的青春几乎是一片空白。”漫长的阅读、研究海子的体验,使他在写作这本《麦田上的光芒——海子诗传》时,始终保持着警惕,保持着严肃。他警惕悲情,警惕泛滥,他要书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海子,他要进入的是海子内心最柔软的核心。他清晰的告诉我们,经验,回忆,个性,这些组成海子诗歌的元素,是海子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是海子内心真实的情感所在。在海子深沉的情感中,经历和体验,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麦田上的光芒》里,我读到这样真实淳朴的句子:“海子不仅仅是浪漫主义,而是生命形态上的接近”,“海子的‘太阳’,是自身生命的一种直接照耀。”,“人与神,诗歌与生存,青春的火焰与永恒的真理,永远是牵缠海子的两件不可分析的事情。”,“我宁可认为这是海子对个人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对时代的识见。”这些闪耀着作者自我感知的理性见解,抛开了自海子辞世后一些评论的虚浮,不负责任,把海子和海子诗歌落在最根本的“人的生存意义”上,这样的见解,是忠实的,有力的,也是尊重海子个人发展和内在本质的。
龙应台说:“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边建松做到了。在这本书里,你能读到一个诗人严谨的研究态度,他将观察视角延伸到海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感知着海子的内心,他看到一个农家子弟淳朴而内向的羞涩,看到夜半三更的海子沉溺在诗歌的感招中无法自拨,看到海子坐在苍凉的大地上,目睹黑暗从地上升起,笼罩住他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这个时候你不会想到自己仅仅是个阅读者,什么是海子的诗歌,什么是海子诗歌要表达的,什么是写作者想要论述的,你觉得你的情感自然地渗入到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情感里,渗入到海子的内心,也渗入到写作者的笔端,随着他们一起感知,在那里,情感就是诗歌,内心就是诗歌。这就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特别之处:“以人解诗”。他无意引导我们去裁判诗歌,理解海子,他只想让阅读海子的人看见生命本质的意义,看见命运荒谬的结构,看见海子真实的悲情、愤怒和热爱。读懂了海子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在他的生命历程里看见他的欢乐、悲伤和痛苦,一个真实朴素悲情的海子就呈现在他的诗歌和我们的面前。
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和海子有着某种契合。那些诗歌里的隐痛,悲情,沉溺,朴素,我深知它们的力量。他写下的词语,如黑暗中划过我心灵的星辰。这一切,诗人边建松用的是“击中”。对热爱海子的人来说,一切都有某种契合。仿佛海子遭遇改变他轨迹的力,外在的,内在的。我喜欢这本书,喜欢他文字的内敛、深沉、严肃,有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内在情感,喜欢他尽力而完整地再现了这个叫做海子的人,不想象,不虚构,务真求实,他用他的情感,以一个诗人的真挚,收集、整理、采访、分析了大量详实而真实的资料,给热爱海子的人带来新的气息、思维和表达方式。我还注意到,这本书的目录,62个小标题,高低不一,呈现的是一种波浪型曲线,仿佛暗合了海子的人生,也暗合着海子向往的大海。他是愿意被大海、大地、太阳永恒包含的人。合上书本,我觉得自己坐在麦地,参加了一场契合心灵的对话。有谁愿意缺席这样的对话呢:
全世界的兄弟们
要在麦地里拥抱
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
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
回顾往昔
背诵自己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