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吴秀明新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
发布日期:2010-04-15
00:00
访问次数:
文/夏 悦
中国现当代文学,如果以1917年新文化运动为起点,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以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质素参与着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构建,相应的,关于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也就构成了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生长点。从最初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王瑶)到晚近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百余部有关现当代文学史的著作已成蔚为大观之势。综观这些文学史研究著作,大多是以静态的、线性的观念去考察作家作品,评析文学思潮,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这当然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向度,它以知识介绍的方式建构文学叙事,并成为文学和文学史研究的基点。但是,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与政治、经济、哲学、历史、伦理等密切相关,其发展必然受到各种非文学因素的影响并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因而单纯从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角度考量,显然不足以窥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全貌、认识和研究其发展中的特点与问题。这也是当下诸多文学史著作研究力度浮泛、缺乏思想穿透力和文化整体性的原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正是在这一点上拓展了学术研究的疆域。吴秀明教授近十年来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思潮、文学史和学科方面的研究,新世纪以来已出版了《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两套当代文学史。这些文学史著作从总体格局、精神现象、艺术实践等不同的维度,探讨了当代文学思潮的流变及其思想艺术诸特征。而新近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则是著者在原有基础上对文学史和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时间范畴由当代追溯到现代,空间范畴由作品文本、文学思潮拓展到人文社会的各个领域,将文学置于自然、社会、人文的生态场域中进行综合考量,以历史的、美学的、文化生态的观点打通“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史—学科”这四个具有递进关系的研究序列;亦史亦论、史论结合,宏观与中观、微观兼顾,文本与超文本贯通,展现出宏阔的研究视野和高屋建瓴的学术眼光,是文学史和学科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创获。
“文学生态”是近几年文艺批评研究中的一个新概念。它把文学视为一个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形态、经济关系、文化背景等相互制衡、相互需要的生态系统,从文学生态链的角度来对各种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做出价值判断,并以此来考察文学的发展、传播和演替。它要求研究者以动态的、系统的、非线性的观念去考察和处理复杂的文学现象,从而揭示出文学精神维度的多元化和形式面貌的多样化。当下已经出现了一些研究和讨论文学生态问题的成果,但多是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探索,如文学的文化生态、文学的政治生态等,显得零散而不够深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是最早用文学生态学理论来观照整体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从政治思想的制衡、经济市场的嬗变、文化中介系统的干预、人性与自然性的互动共容等各个层面,考察和阐释了现当代文学在整个文学生态链中的状态与联系,展现出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部论著最大的特色在于打破了文学史写作中的知识普及目的和线性时间编排体例,它以传统文学史为论述基点,但绝不仅限于单纯的文本、思潮梳理;而是在此基础上作深入的思想理论探讨和学科历史研究,围绕现当代文学这一核心、对与文学紧密相联的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散点透视,多元地折射出现当代文学发展、演替中的不同侧面,展现出文学发展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的思想。
众所周知,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学的关系甚为密切,近代以降的中国文学是以西方为参照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而且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都是运用西方理论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阐释与评判,因而世界文学构成了现当代学科存在与发展的整体背景。正是基于这一点,论著首先从“面向全球化的挑战”这一角度阐释了海外汉学、诺贝尔文学奖、东亚现当代文学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及对其的影响;由是再反观现当代文学学科自身,进一步论述了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转型与文化取向,考察了文学在“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等不同的生态场域中的生存及发展,分析了精英文学、大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三分天下”的态势及隐忧,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处的生态位的角度表达了著者对文学整体生态环境的深入思考。其中涉及到了毛泽东、邓小平文艺思想在文学生态中的特殊位置、中国特色的中介系统及其平衡协调作用、文学良性环境的营造与人文工作者的责任,以及文学经典的改编、重写与评价、“非人类中心主义”等生态文学关键词、生态真实与作家的艺术创造力等问题,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等不同层面对现当代文学的生存、发展做出了解析。这种角度与方法一方面使全书立论高远,跳出了现当代这一时空囿限、从更宏阔的世界文学大背景来观照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从而获得了传统文学史所不具备的宽广视野和理论深度;另一方面也是第一次在文学史研究中将文学史写作与学科建设联系起来,探索出了一条整体系统的文学史编写新思路。
历史地看,现当代文学面对的是三千年来之未有的大剧变、大转型,加之社会的、体制的、文化的等各种原因,它显得格外丰富和驳杂;不同的文学质素、精神维度和艺术形态等和而不同地共同构建了文学的生态场。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异质的文化因素共容互补地满足着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现当代文学的生态境遇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衡量与文学有关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群落间的功能关系,以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实践来认知和把握世界。这提示我们,在进行现当代文学研究时也必须打破历史断裂和学科壁垒,只有维护文学形态、层次、资源等的多样性才能保护和健全文学的生态平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正是在这一点上为当下的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从形态上看,论著打破了单纯的文学视角,将文学与社会学、人类学、思想史等融会贯通,建构起文学研究的生态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将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编写、学科建设、文化领导权、艺术创造力等问题纳入到一种整体性的文学生态图景中进行考察,把文学从过去的闭合式研究推进到文化系统的开放形态中,将其放置在文学发展的生态链条中予以观照。这种全新的视角大大拓展了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涵容性,从不同的文学生态位的角度揭示出文学在价值观念、内涵和外延上的变化以及独特的结构性特征。论著在吸收本学科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文学史过于依赖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的单维编写模式,以开放新颖的史学观、文学观建构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立体张力结构,在编辑体例、文学史框架、文学思潮和精神现象的认识评价等方面均有新的建树,体现出著者卓越的学术视野和眼光。
从层次上看,论著以抽象的总体格局与具象的艺术实践两种视角的交叉融汇,探讨了现当代文学史写作与有关的生态场域、生态境遇。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文学史论与学科建设”从全球化语境、历史与现实境遇、整体性格与矛盾性特征、文学史编写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下编“生态场域与生态文学”则着重从文学现状、文化领导权、经典重构、生态文学以及生态文学中的狼文化现象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处的生态场域和生存状态。这一方面是将思考的触角往上追溯,由当前进而当代、进而现代,并指向学科和文学史,展现出理论思索的深度和精神思想的前沿性;另一方面又没有脱离鲜活的文学现场,立足当下文学生态现状及其涌动的文学生态潮,对当前文学研究的学术热点、难点进行了重点阐释,显现出著者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穿透力。正是通过这样两个不同的视角,论著触摸到了全球化文化生态场域中现当代文学背后丰富复杂的内涵,总结了文学发展演变历程中的经验教训,为现实和未来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启迪。
从意义上看,论著以宏阔的整体构架和敏捷的学术思维,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新方法、新思路。历经百年曲折艰难的探索,现当代文学学科已经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所谓的文学史和学科原本就来自现代大学或现代大学的衍生物。但在以往的文学史写作中,研究者往往忽略了文学研究与现代大学教育的密切关系,因而对学科发展的促进意义比较有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恰恰在这一方面予以了特别的关注,以跨学科式的探讨将现当代文学与现代大学教育合二为一进行研究,对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反思,探讨了整体性文学史编写及其生成与模式、内容与体例等问题,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创新性的理论构设和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