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里的人生哲学——评《像鞋一样的爱情》
发布日期:2009-08-06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作家
毕光明

方格子的小说描写女性的情爱心理,有着令人惊叹的真切与细腻。《像鞋一样的爱情》讲述一个已婚女性情感出轨的故事,小说把整个过程写得那样合情合理,读者不自觉地认同了作者的叙事立场,在跟随她的讲述感受这个女子发生外遇的经历时,不会对出轨者的行为加以道德谴责,而是跟作者一样,对她充满了理解的同情。这样的叙事效果源于人性的魅力,源于女作家从心灵的最深处体察到现代女性的生存惑痛。
小说以爱情为题,但爱情故事的意义却溢出了爱情,而指向了人生,因为用鞋来比况爱情,揭示的不只是爱情哲理,而是穿透进人生哲学:爱情对生命的不可抗拒的占有,结果正说明爱情作为生命所渴望的经验最终显现出的是人生的空旷与虚无。这不一定是作者有意要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但小说以其深切的女性生命体验和丰满的感性形象,确然把我们引向了形而上的思考。这是好的小说才会有的审美效应。创作应该来自生活的触发,作家只需忠实于生活体验与内心感受,作品自然蕴涵进本真的人性、生活的真谛与人生的哲理。小说里的真理,不需要直接说出,也忌讳先有一个理念然后加以演绎。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格子的小说是本色而纯正的小说。
正因为忠实于女性的生存体验,方格子才能塑造出陈小纳,通过她透露女性的感情生活秘密和女性情爱心理特征——《像鞋一样的爱情》几乎成了女性隐秘性心理的自供状。已婚的江南(富春工艺厂)女子陈小纳,本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花样翻新的床戏就是证明。丈夫厚爱于她,但是女人的天性使她并不满足她已经得到、且已固定在婚姻中的多少有些循规蹈矩的爱情。她自己就说,“婚姻中最不稳定的因子其实还是女人,女人对婚姻的态度有时就像换鞋”。陈小纳的癖好,是喜欢买各式各样的鞋子。这是不是某种女性潜意识在生活行为中的转移和流露?所以她与南方城市里的男人伯年发生情爱纠葛,应该是命中注定的事。两个陌生人第一次相见,就有异乎寻常的感觉。陈小纳一见到伯年那张“结实,富有弹性”,“特别健朗的黝黑的男人的脸”,就觉得 “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来”。伯年对她说的也是,“小纳,那天一见你,我总觉得以前我们见过”。这种“身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遇上一个陌生的人才会产生的感觉”,是一种危险的感觉,因为它正是对于异性的深层渴望和期待,最容易碰撞出爱的火花。当男女双方同时产生这种感觉并相互表白,就等于表达和交换了对对方的欣赏和需要,不一定与婚姻相关的“爱情”实际上就已经发生了。后来伯年把害怕水的小纳拉到海里,也隐喻了小纳被拉下水与其说是不可推拒的,不如说失身于水乃是前生注定(她自己就说“我的前世是在水里淹死的”)。陈小纳对水“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缘于她十二岁那年的一次经验,她看到倒影着天空的江水,“像是一个巨大的窟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因而被吓着了。女人如水,陈小纳为什么会对水产生恐惧呢?恐惧水,是害怕水的诱惑。水的诱惑,就是女性的原始欲望对一个在道德社会里的女性角色的诱惑。可想而知,对水的恐惧,其实是对自我本性的抗拒。陈小纳越是对水感到恐慌,刻意地逃避水,越说明她的潜意识里的原始欲望十分强烈,被诱惑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男性若是大海,她就逃不掉要做一条海里的美人鱼。海边的一次不经意的搂抱,她的爱欲被唤醒,就再也无法摆脱有一搭没一搭的“别样的情怀”。骨子里渴望浪漫的女性,不再满足于原有婚姻的由同学而夫妻的简单的过程,而想望于在南方的海滩上萌发的“浪漫的爱情故事”,在丈夫的身边也不忘“伯年那一身强健的肌肉搂住自己”。得到手机里短信示爱,伯年便千里迢迢从南方来寻爱了,陈小纳终于因了一双鞋的缘分,而偷尝了禁果,得到了份外的、富有刺激性的爱情。 但是,让人宿愿得偿的婚外情就能使获得者得到心灵的满足吗?小说告诉我们,没有。有温馨幸福的二人世界,有丈夫徐政的呵护与疼爱,陈小纳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日子是越来越无聊了”,“心里总是空空的”。这正是叔本华所说的“永恒的欠缺”,是海德格尔所界定的“畏”和“烦”,它是人生的“永恒的痛苦”的根源。“小纳一直以为在汪洋一般的人世,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人生就是美好的,她好像得到过了,虽然只有三个小时。只是,事过境迁,就像脚上的鞋,最初的激动过去后,也只是一双鞋而已。又能说明什么。” 这正是一个婚外情故事因乏味而精彩的地方,是这种并不罕见的女性越轨体验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因空虚而追求满足,满足之后依然是空虚。但是这样的生存领悟,不是靠哲学家的提醒得来的,而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在不由自主的欲望追寻中亲身经历了才顿悟到的。有了这样的体悟,用鞋比喻爱情才脱了俗套而具有“存在”的意味。故事告诉我们,相对于裹小脚作为男性附属品的旧式女性,有了“自主权”的现代女性陈小纳,也不见得能够自主,即使为了情感需要可以逸越婚姻道德,但她恰恰是被无法控制的人性所左右。不管经历了什么,小纳还是找不到实实在在的感觉。用爱去填补“空荡的身躯”,并不凑效;回到繁杂的、踏实的世俗生活中来,又有所不甘。婚外的激情平复后,回到了温暖而宽容的丈夫的怀抱,此时的小纳竟“内心又一次绞起一阵疼”,说明爱的惶惑与生之疼痛,并没有因为激动人心的爱情而得到缓解,因为生命无法“从时间这扇门里突围”。小说结尾,“小纳在微暗的房间里闭上了眼睛,用被角悄悄拭去了流淌下来的泪水。”更是意味深长。小纳的流泪,不仅有对丈夫的歉疚,也是对一段消失的情事的哀惋,但又何尝不是对美好的期待变了质的失望,对人生依旧空虚的恐惧。至此,我们似乎可以把捉到这篇巧兮倩兮的女性小说的内在逻辑:鞋譬如爱情;爱情等于女性;女性代表人生;人生意味着虚空与疼痛。不是吗?小说家给我们的是一双具像的“鞋”,聪明的读者发现的是抽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