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评论

敏锐的触角 执著的追索——读《河坊人家•陈章寿诗选》

发布日期:2009-08-06 00:00 访问次数:
文/张德强           陈章寿先生的《河坊人家》是一本仿古诗集,且均为七言诗。以古典诗词的形式抒发今人的情怀,描绘现代的生活,咏叹眼前的风物,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学写古典诗词的年青人越来越多;各地研写格律诗词的风雅诗社不断涌现;每逢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总会有许多诗人相聚在一起举办诗词朗诵会、交流自己的作品;而仿古诗词发表的园地除了《中华诗词》杂志外,中国作协的《诗刊》每期均有七八个页码的“诗词版”,《扬子江诗刊》也以“涛声依旧”为题设有仿古诗词的专栏,等等。可见,仿古诗词的创作方兴未艾。诚如贺敬之先生所说:“在保有古典诗词优点的前提下,创作一些对格律要求不甚严格的现代古体诗词,对写作者来说,难度较小,更为容易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看作是一种古为今用的尝试。”        读完《河坊人家》近二百首七言古体诗,我觉得陈章寿先生“古为今用的尝试”应该说十分成功。这些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较好地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体现了作者不懈的美学追求。 我非常钦佩章寿先生的勤奋好学和虔诚执著。他虽然起步较晚,但诗艺的进步却很快。为了写作,不知有多少个夜晚不能成眠,但他觉得值:“诗歌创作的寂寞和枯燥伴随了我生命中许多美好的时光”。        善于在平淡普通的现实生活中捕捉诗意,是陈章寿诗歌的显著特色,《河坊人家·陈章寿诗选》中那些描绘山水风光的“丽景小吟”、感悟人生哲理的“生活杂咏”以及表达对现实看法的“时政感怀”几辑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作者这种将寻常生活进行高度概括浓缩并加以诗化的能力,他似乎早已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即成诗行。尤其是第三辑“时政感怀”,章寿先生在浏览新闻时政、关心国内外大事之际,不忘随时以诗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可谓言简意赅,点石成金。诸如香港回归、三峡大坝建成、青藏铁路通车、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机升天并顺利归来、上海洋山深水码头开港、杭州举办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海峡两岸春节包机直航、台湾倒扁运动、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号抵沪,等等,包括浙江石油大厦落成,在《河坊人家·陈章寿诗选》中都有诗意的记载和情感的表述。这其实并非易事,尽管有些诗人不屑于此。关注现实、直面生活历来是诗歌的社会责任之一,古典诗词也不例外,杜甫的“三吏三别”便是明证。章寿先生平时能有意识地注意观察生活,用心细致地记录着现实的变化,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抓取寻常琐事,捕获电光石火般的创作灵感,即刻挥写成诗。他自己也说过:“我的诗歌很多是在吃饭时无意间悟到的,或是在平时走路、散步时想到的,或是在夜间睡梦中突然出现的。”只有长期的生活积累,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河坊人家·陈章寿诗选》中最让我感觉诗味浓郁、词语绚美的当属第一辑“丽景小吟”。这是一辑旅游观光类的诗。每到一地,陶醉于美丽的风光,触景生情,赋诗一首,也是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的传统习俗。从目录看标题,皆为四字,整齐精美,先有一悦。开卷第一首《西塘印象》抓住千年古镇西塘的特色,从河、廊、桥、弄、墙、坊等于全方位描写古色古香、旨人入胜的景点,对仗工整,韵味深长。与之异曲同工的还有《下渚湖游》、《钱江源记》等。章寿的诗多为四行绝句,要在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中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量、承载尽量复杂的思想感情,实属不易。作者往往能巧妙地把众多内容熔铸于四行诗中。如《残荷暖秋》:“鸳鸯南迁恋西湖,桂子吐蕊香三度,残荷不觉晚秋凉,牵手临风犹自舞。”把秋色写得委婉动人。又如《隋梅风骨》:“千年老梅玲珑态,一抹娇花寒中开。扎根净土远尘嚣,笑傲冰霜春常在。”隋梅长于天台国清寺内,因为“扎根净土”,远离尘嚣,所以千年不败春长在。短短四句,蕴涵着作者深刻的思考。        章寿先生认为,诗“是对一种遥远景象的期待,是对一种既往时刻的回忆,是对一种社会物象的思考,是对一种生活积累的记述”。他以自己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写作实践着这一创作理念。因此,他的诗写得格调高昂,正直向上,明快晓畅,质朴大方。他从不忸怩作态,故作艰深,而是亲切自然,节奏和谐。如果从古典诗词的严峻格律来要求,章寿的一些诗平仄不够符合,个别韵律也不大严格,但这并不妨碍作为仿古诗体的现实存在,读者认可就行,不必过于拘泥。相信凭着他对诗歌创作的满腔热情和执著追求,诗艺必将会大有长进。我期待读到章寿先生更多更好的诗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