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评论

《午夜大师系列》序

发布日期:2009-07-30 00:00 访问次数:
文/蒋  风

   

    

           读外国文学译作,读者往往把译者比作者看得重,因为不是翻译的高手是很难把原作的风韵和作家的风格巧妙地传递给读者的。 我想当你拿到这套悬疑小说时,你也许会同样先看看译者是谁?他是我国当代鼎鼎大名的翻译家任溶溶先生。早在五、六十年前,也许你爷爷、奶奶就读着他翻译的《古丽雅的道路》和《俄罗斯民间故事》长大的。稍后,他写儿童诗《爸爸的老师》、《你说我爸爸是干什么的》等;他的童话更是出手不凡,如《“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等;他也写儿童小说,如《我是个黑人的孩子,我住在美国》,这篇小说一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他真称得上是位多面手。这些作品伴随着你爸爸、妈妈们长大。近二、三十年来,他更以全副精力翻译世界各国儿童文学名著,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       粉碎“四人帮”之后,任溶溶调到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主编《外国文艺》双月刊。这是个主要介绍外国成人文学作品的刊物。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也亲手编译了不少作品。看似远离了他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直以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为主的航道。其实世界上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超越读者的年龄界限的。例如我国的《聊斋志异》,成年人读得着迷,其中不少篇章是很好的童话故事,小读者也爱不释手。选在这套《午夜大师系列》中的作品,大多出自如莫泊桑、左拉、狄更斯等名家之手,是任溶溶先生主编《外国文艺》时编译的菁华,他把它看作是《外国聊斋》,优中选优,选择其中优秀篇章编成《午夜大师系列》奉献给小读者。       这套书中的故事大多写鬼和幽灵,但并不阴森可怕,而是温暖感人。民间故事中的幽灵是邪恶的化身;但在《玩偶的幽灵》中却充满了爱的温暖和人情味。主人公玩偶医生帕克勒日久生情,爱上了别人送来修理的玩偶尼娜,实在不想把它还给顾主,只好让女儿埃尔丝代送。可是埃尔丝却迟迟没有回来,焦急等待的帕克勒好似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尼娜的幽灵出现了,带引帕克勒找到了受伤的埃尔丝……不仅写得充满人情味,而且人物是童话里的人物,环境是童话里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童话般的关系,尽管出现幽灵,却丝毫没有一点恐怖的感觉。       在鬼的故事里不作毛骨悚然的细节描写而是表现关爱的话,就会冲淡阴森的感觉。如《鬼友》就是讲述孤儿莫尼卡与七位鬼友相处甚欢的故事。孤僻成性的莫尼卡平时很少说话,老是一个人待在图书馆里看书。这图书馆旁的那间空教室本来是一个女子学校的教室,莫尼卡在这里认识因病去世的七位女孩,她们成了好朋友,她也从中找到童年的快乐,出现了许多温暖感人的场面,一个沉默寡言的女孩从此变成了活泼乐观的小姑娘。       孩子们出于猎奇,为了好玩,喜欢寻找刺激,因此他们爱读一定程度惊恐的故事,如《鬼伯爵寻仇记》。这个题目听起来就有点吓人,对有好奇心理的孩子却颇有吸引力,也许有人会担心孩子读了会担惊受吓。实际上它只是讲了一个伯爵被冤死之后要为自己正名的故事。虽有点有惊无险的恐怖气氛,但故事采取了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娓娓道来,已经稀释了惊悚惶恐的气氛,字里行间还带了一点诙谐打趣的意味,把鬼伯爵的形象描绘得幽默风趣,令人忍不住发笑,更大大冲淡了恐怖的氛围。读类此的故事,小读者在感到可怕的同时,在恐怖刺激之后,竟是难以言说的轻松之感。       有的篇章把鬼魅或幽灵的形象淡化到如魔术师制造幻觉一样轻松有趣。如在《圣诞节的真谛》中在德布里奇公司干了20年已经去世的那个修女,被幻化成圣诞妈妈,把一张大奖的票,给了渴望为重病卧床弟弟得到一份圣诞礼物的穷女孩,处处洋溢着爱和温暖,融化在过节的欢乐氛围中,读者早已感觉不到她是鬼魂,当然也不会产生阴森恐怖的感受了。       从上述信手举的几个例子,年龄大一点的小读者是会在故事中发现一个个幻想而读得津津有味的。可能在有些家长眼里,讲鬼和幽灵的故事还是不太主张让孩子阅读的,担心读了以后会产生恐惧心理,受到惊吓。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首先译者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也是一位有国际影响的翻译家。他熟谙儿童心理,一生致力于文学翻译事业上,几乎世界上重要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都有他的译本,其眼光之准,用力之专,成果之显赫,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他认为:好的鬼故事其实是童话的化身,从中往往能体会到温暖的东西。其次,今天的孩子见多识广,他们虽带着恐怖心理去读鬼和幽灵的故事,但他们也清醒地知道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鬼和幽灵。为此我特地到金华市一间重点小学找了低中高三段各二个班级作了一次简要调查:“世界究竟有没有鬼?”结果是除低年级有少数人相信有鬼,中高段四个班学生绝大多数不相信有鬼存在。可见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孩子们普遍喜欢历险、悬疑、刺激和一定程度惊恐的故事。在阅读这类作品寻找刺激从中获取乐趣,正好像他们在儿童游乐园坐过山车一样。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惊恐情绪,但惶恐之后是无穷的乐趣。我想读鬼的故事也一样,只要阴森描写不要过度,没有过分渲染恐怖,照顾到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且主体倾向是表现爱,表现善,表现温暖,能勾引起他们情感里那些美好的东西,在文学幻想中体验到世界从未存在过鬼魅的事实,彻底从鬼和幽灵的精神束缚中解脱出来,懂得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幻想的世界,让他们的心灵逐渐成熟起来,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强,更加无畏。                                                                         2009年3月1日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