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三泰
擅长写爱情诗的董培伦,最近出版爱情诗力作《蓝色恋歌十四行》。这部自传式的爱情诗集,是诗人发自心灵深处的真实恋歌,可以说是思想美、艺术美并存的爱情诗典范。尤其是它的审美价值,更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
董培伦以自身动人的爱情经历为线索,以细腻、敏锐而略带忧悒的艺朮心灵,作揪心的追忆,便有了极其丰富的审美发现。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坚持着既坚守真实又要创造超实的理念,以多元超常手法和准确精致的语言,创造着令人惊异的爱情诗的艺术世界。
爱情,用罗曼·罗兰的话说,“真诚的爱情是最高法律。”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爱情是不相同的。董培伦以极其虔诚的心“去战斗和歌唱”的爱情,是典型而独特的爱情,是带着时代烙印的爱情。这种爱情,遇到许多困难:一是历史时期比较特殊复杂,即“阶级斗争”扩大化、“文革”空前浩劫、极左思潮泛滥。这都为爱情设置了重重障碍;二是军人的爱情面临多方严峻考验,“政审”十分严厉;三是时空辽远,时间上,从1958年至1966年,“8年抗战”;空间上,从西子湖畔到东海之滨,湖海茫茫。这三点,形成了全书审美价值的条件和坚实基础,并构成了极其深远、广阔的审美空间,为爱情中人的真、善、美,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舞台。人物形象和人物个性也因受到种种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更加突出。
在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环境中呈现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和展现其精神深度,是这部爱情诗重要的审美价值所在。在特殊年代,在奇异而充满变数的空间里,作为主角的“我”和“你”,形象清晰,呼之欲出。读者可以体会到凸现的人物个性。无疑,抒情诗是以情动人的。凸现人物性格,并非它的主要任务。但是,诗人聪明地把人物放置于辽阔、复杂、严峻的环境中,让他们随时随意表演。诗人在抒情的同时,显示出兼有以多种手法刻划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挖掘人物精神深度的才能。因而催生了典型人物。所谓典型人物,就是人物性格本质化与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和谐统一。而把握人物个性是作家、诗人最值得赞赏和最困难的。董培伦笔下的军人,在姑娘的心里,其形象是高大的:“祖国的海空顶在他的头上”、“碧蓝的海疆搁在他的双肩”。他既是刚强汉子,又柔情似水。他是军人,同时又是普通者,具有七情六欲。是“巡逻海疆的一朵浪花”,闪烁着军威,又常被“爱的等待颠倒了魂魄/蜜汁掺合着胆汁浸泡我的痴心”。被爱的姑娘呢,是诗人心中的“神鹿”,又因境外来信而成“谜团”。为凸现他们的个性,诗的触角伸到西子湖畔、鹿城和山村,寻觅心上人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象。在诗人的联想、想象和反复的咏叹所创造的意境、意象世界里,诗人的心上人的个性十分突出:美丽、纯朴、善良、坚忍、沉稳、机灵、娇羞而略見保守。这是军嫂的形象。如下是有趣的表现姑娘心态的描述:
我大胆地把手放在你的背后
抚弄你蝴蝶结飘飞的发辫
你娇嗔地用辫梢甩我
“今天你是吃了豹子胆”
我故意把手放在你的胸前
佯装为你把第二枚钮扣扣严
你娇嗔地用口水啐我
“今天你又意马心猿”
(《我真想早日摘下多年的翘盼》)
姑娘的清纯、伶俐甚至羞怯,在她的两句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鲁迅说:“高尔基最惊服巴尔扎克写人物对话的巧妙,他并不描写人的模样,但可从对话中知道那人物的形象。”的确如此。诗人选择这两句话,用心良苦。它比小说的对话更精彩,更精炼,因而更难!这两句话说明,情爱的最初试探性演练,饱含多少爱的情趣和内涵,产生出诗无穷的美感。人性流露得多么自然、含蓄。这种审美价值,可遇而不可求。 诗人通过照片、信鴿、“政审”等媒介,反映了人们普遍受压抑而彷徨郁闷的心理。同时,通过不同意境和意象的创造,对诗歌语言的提炼,烘托出两者各自不同的真实心境,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诗中的“我”和“你”,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人们种种行为、思想感情和精神的生成及走向。随着人物个性的彰显,诗的审美效果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了。
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空间和复杂的背景,使这部诗歌的结构也很特殊。按时间顺序和空间转移建构全诗,格局清晰,条理分明又异彩纷呈。诗之美,如百花绽放似的呈现其中,或远近不等地丛丛成片,让人目不暇接。如特殊历史阶段和不同环境,使爱情步履维艰,导致矛盾交织,疑虑不断,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惊喜相生;时空辽阔,悬念多多,雾过云飞,忧思绵远。初恋,三位佳丽似三朵枯萎的花,相继离去。诗人的心被乌云笼罩着,发出“这世界谁是我的红玫瑰”(《这世界谁是我的红玫瑰》)的慨叹。“怀着失恋酿造的忧伤/我独自登临瓯江的江心孤屿/这座被谢灵运吟唱过的小島/不愧是温州的掌上明珠/东西两塔亭亭玉立/像一对情侣被生生分离/它们只能脉脉相望/心中憧憬相爱的甜蜜……”(《驱不散的是我心中的阴霾》)这是悽美。失恋痛苦之后,董培伦偶遇“天外来客”,这是一位“莲脸儿俊俏红唇吐香”的标致姑娘。诗人的心扉被姑娘的“直率”扣动,爱的激情喷涌,便以七首诗抒情,绽放着一个个美的花环:周边信步、谈古论今、忘情谈笑、共进午餐,直至“坐归帆如驾祥云”。这是喜美;信鸽传情、贺卡示意、“冷静”呼告、“政审”烦恼,直至“我又破灭了美的幻影”,这是惊美。
如果说最初近十首诗,表现爱情中的凄美、喜美、惊美,只是表面的感觉之美,那么,以后的100多首诗的时空架构,便会引导读者进入更高的审美层次。这个层次,是阅读或吟诵、感觉、思考、联想和想象。读者的心理活动进入生动活泼的状态,渐而追求更高的审美感。从心理学的涵义上说,就是把握审美活动中人与社会经历的关系,人与时空的关系,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渐渐地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全诗需要一个巧妙和立体美的结构。董培伦的爱情诗选取由爱情“政审”切入,显示出诗人进行宏大、巧妙结构的艺术才华。
事态进程上:一是等待“外调审查”——诗人在进入“理智之绳勒紧感情之马”的痛若忧思中迸发诗情。想象中的姑娘,名是“芳名”,人是“女神”,信是“温暖的怀抱”,“浮动的暗香”、“艳丽的色彩”。二是“政审”驮回霹雳——姑娘海外关系的“谜团”,使诗人不得不尝“苦酒”、失眠,要在爱河中“继续下沉而不想逃生”,将要失去的姑娘更美,更可爱,更值得珍惜。三是同意保持恋爱关系,“谜团”澄清后可以结婚——诗人喜忧掺半,忐忑不安,却不顾一切地把爱推向高潮。此后的20多首诗,把惊喜、狂欢之美推向极端,首首坦诚而扣人心弦。四是结婚报告获准——20多首诗直接切入“我”“你”的“蜜月”,自然之美,油然而生。董培伦似乎感觉到审美体验还未达到最高境界,于是顺着时间,进行对审美最高境界的追寻。
时间序列上:“文革”爆发。自己困于军人“热锅”;妻子怀孕于“无处安家”,爱中顿生无穷忧思;“造反有理”年代,“事假难请”现实;爱在熬煎中锤炼,“我的家和谐温馨”。串连、造反、批斗浪潮席卷家家户户,“你”“逍遙自在”,为善举而成“无畏的海鹰”。“我”虽几经变換“战场”,却心安理得,梦中甜睡,“呵,凉席上留下你的汗湿一片/印出你的形体惟妙惟肖”(《我也借风美美地睡了一觉》)。中秋未能团圆,“再甜的月饼也有苦味”,“中秋的月亮圆在心上”。看,诗人的境界如此飞腾:
亲爱的,人生应珍惜每个中秋
团团圆圆是我们甜蜜地追求
但是,假若祖国需要我们分离
我们就要愉快地喝下这杯苦酒
由此,诗的境界再次升华,审美价值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时光流逝,离別时间悠长。酒,放置越久,越芬芳。董培伦以他精辟的诗的语言,震撼读者的心灵:“呵,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你是我唯一的女皇唯一的尊崇”。坚貞的爱,是什么也无法摧毁的。时间是爱的磨刀石,爱越磨越亮了。他对娇妻的理解是深刻的:“你吞咽苦汁酿造我的甜蜜”。
在特殊甚至荒唐的年代里,爱情诗在事态进展和时序流逝的宏大架构中,获得生命和青春,其审美价值显得特别祟高和珍贵。无疑,这部诗集是董培伦心底挚爱的情歌,是他的心灵神秘密码的生动写照。董培伦懂得心灵与自然的互相接触产生的美妙效果,是诞生直觉灵感。直覚灵感来得突然,来得热烈,挥之不去,是诗歌艺术世界之源,是诗歌审美价值之源。心灵与自然,与外部世界渾然合一的时候,其情绪是流动着的。这是因自然世界是运动着的。诗是动与动相触迸发的火花。有时绚丽飘渺,有时伴着音乐的韵律。特殊年代、浩劫岁月,可谓动矣。作为身居其中的人,能游离动态吗?爱情置于其中,能躲过风凤雨雨吗?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剧烈运动的世界里,在对爱情真、美的观照中,及时捕捉到自然的真、美,即意境、意象世界,并极力通过心绪同意境、意象的溶和而达到统一和谐。由此,董培伦这部诗集,呈现了众多独特的形象美、意境美、意象美和语境美。在自然世界的真、美和心灵世界的真、美浑然融化,合为一体中,宇宙节律气息的往来,让生命流动着;心灵忧思喜乐的往来,让爱情流动着。这就使诗的审美价值升华到新的境界。具体说有如下方面。一、抽象的形象美。诗人的本领就是将无形化为有形,在《雪花裹着你的相思飞来》中,抽象的相思已具像化了,欢乐时飞来的是如此绚丽的形象:
飞来孤山红梅浮动的暗香
飞来宝石流霞艳丽的色采
飞来春节团聚的急切呼喚
飞来梦中拥吻的甜蜜期待
忧思时,形象变了。相思变成将你追踪的“浪马”,并由“浪马”变成“孤星”和“金帆”。
梦中神思时,连续快节奏的比喻,使静物的形象飞动起来,融入“我”的色彩缤烂的心境:“今天终于见到你的佛面真身/像白云轻移推出新月的娇美/像夜幕散开亮出朝霞的缤纷/像沾露的夏荷艳艳地微笑/像蒙霜的冬梅吐露出芬芳”(《你就是我梦中想象的恋人》)。
二、距离的意境美。从西子湖畔到东海之滨,远距离所产生的是,情思飘渺朦胧美;从心灵的小島到辽远的时空,形成空濛的意象美;荡舟西湖与天上银河遥不可测的距离,形成神话传说的神奇美;遥隔山岳与岁月,茫茫长距,相思化作火焰、双星,辐射闪光美;追求如西天取经,火焰山、流沙河坚冰冻雪阻隔,天各一方之距,唯靠执着之爱的消融,出现神话美;同床共枕,终于零距离,便成了情意缠绵的和谐美。
三、 通感的意象美。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通感是经常使用的。即是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三联书店2002月版)中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董培伦多次采用通感艺朮手法,创造精妙绝伦的意象美。如《中秋的月亮圆在心上》:
圆月挂在中天的额门
牵动意中人的目光
你在海的那边仰望
我在海的这边仰望
两双眼睛瞄向一个月亮
两颗心尖朝向一个月亮
两双目光在月桂树下相会
两根心弦在吴刚耳边交响
我看月亮想象你的面容
你看月亮想象我的脸庞
我俩的想象在圆月上合影
我俩的合影在天镜里成双
心中的月亮映在天上
中秋的月亮圆在心上
视觉意象的美,在通感中呈现。目光相会、心弦交响,想象合影、月圆心上,是美的极致,月人合一,心月相融,是爱的形象。光、影、声、情,交通往来,全无界限了。
四、语境的个性美。董培伦营造富有个性美的语境,是很有艺朮追求的。几乎在每一首诗里,都会看到这点。他为诗的语言寻找出一个幽静而灵光闪烁的圣洁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孵出的语言,是新鲜、准确、灵动的。好的抒情诗,语言的圣洁性尤其重要。当今的不少诗是用垃圾作为语言的。我不排斥有美感的所谓“口语诗”,但不主張任何口语都可入诗。如果任何口语都进入诗的殿堂,那么诗的殿堂就成了垃圾池了。董培伦注重语言的个性,使之与相爱者水乳交融。语境因情而生,因情而变,而美容,而灵动。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语境一词。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董培伦兼而用之。如失恋时,语境呈现出孤屿、分离、痛苦等形象。有“天外来客时”,语境有潮水猛涨,有轻歌,有古文化气息。这一切全为爱情的复苏而创造的意象,形成了美的氛围。如《我等待不期而遇的“天外来客”》,一开始就见欢乐的颇具青春气息的语境:“猛涨的潮水从东海奔来/亲吻着孤屿轻声歌唱/‘思九州之博大兮,豈唯是其有女’/屈原的诗句给我心中注满了希望”。与爱人分离,各居一方,十分孤单。诗人又以新语境衬托心绪。孤单早睡、放下遮挡月光的窗帘;欢乐时想望月,孤单时怕见月。此时的语境惊人:“不能和你一起赏月∕再圆的月亮也不完美∕不能和你一起品尝∕再甜的月饼也有苦味”。
注意形象、意境、意象、语境之美,是董培伦的严谨所在,也是他爱情诗创作时所坚守的准则。为了这些他对诗的表现形式有所选择是很自然的。他在《关于我的十四行诗》中说,他决不按照《商籁体》(十四行,古老的欧洲诗体,被闻一多译作“商籁体”)的清规戒律来写14行诗。“只参照它的‘形式短小、韵律谐和,结构精巧’这三大特点来写自己的自由式14行。这样可以更加自由,更加开放,更加无拘无束、春蚕抽丝一样完成自己的艺术追求与创作。”这不无道理。正因为如此,董培伦才能集中精力坚持不懈地探索爱情诗的思想和艺术之美,把爱情诗看作是建构爱情宫殿,不敢有半点松手。付出了心血,收获了精品,是他把这本自传式的爱情诗的审美价值提高到了相当的高度,充分显示出它的巨大感人魅力。
2009.9.16.于广州 ( 作者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文学院院长 国家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