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评论

难以抵达的救赎----读刘广宇长篇小说《通天塔》

发布日期:2009-10-20 00:00 访问次数:
文/江南梅       友人时寒冰寄来刘广宇的小说《通天塔》是在三月。我这里刚收到书,还来不及拆封,他那头电话就打过来了,一再叮嘱:“一定要看。”作为一个每天都要负责小说连载的副刊编辑,可以说,我一年到头有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读小说上,历史的、侦破的、言情的、心理的、官场的、商战的……小说读多了,会有两个很明显的后果,一是麻木,好坏不分;一是挑剔,难得有入眼的作品。对于我来说,后者的倾向似乎偏重一些。       但我还是很快抽时间翻开了这部小说。当然,好友的郑重嘱咐有一定的作用,但起最重要作用的,还是这个小说的书名——《通天塔》。我想,用一个典出宗教的名词来为一个故事命名,作者应该有很严肃、很重要的话要说,而我,正是一个不愿为闲书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人。       在说到刘广宇造的这座“塔”之前,我们必须先说说另一座“塔”——巴别塔。      《圣经.旧约.创世纪》第十一章记载:大洪荒之后,于诺亚方舟上存活下来的人们开始大面积繁衍生息。由于他们都是诺亚三个儿子的后代,所以操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往东边迁移经过示拿地的时候,看到那里是一片平原,就住了下来。这时候,有人出了一个主意: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这样,大家就不会四散各地了。一呼百应,大家便开始齐心协力造塔。此举让万能的上帝大为不满,觉得人类太妄自尊大了。于是他下到示拿地,混乱了他们的语言,使他们再也无法沟通。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了天下人的语言,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座城名叫巴别城。巴别是希伯莱语,意即“混乱”。       对于这个出自《圣经》的故事,后人的看法纷繁不一,有人认为这是沟通障碍造成的悲剧,有人认为这是人类为妄自尊大付出的代价,还有人认为这是欲望无限膨胀的后果……无论说法如何不同,有一个指向却非常一致:巴别塔,是一座失败之塔,幻灭之塔。       那么,刘广宇的《通天塔》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塔呢?       这是一个时间跨度长达20余年的故事,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批赴美留学生梦想与艰辛同行的创业史。曹竞辉、陈义明、楚冰,这三个原本志不同道不合性格对立的年轻人,阴差阳错地走到了一起,试图借助在大洋彼岸正愈刮愈烈的“中国风”,建立起一个“商业帝国”,垒筑出一座改写“巴别”历史的“通天塔”。在经过无数次市场的淘洗、冲刷之后,他们幸运地为梦想中的大厦打下了一个看似坚实雄厚的基础。然而,随着雪球越滚越大,原本创业之初还能求大同存小异的三个人,却再也无法默契地把心朝向同一个方向:性格造成的沟通不畅、相互猜忌生出的各怀心思、利益与权力分配不公带来的反目成仇,最后,黄金三角一拍而散,这座“通天塔”也轰然倒塌,沦为“巴别”的又一个相似注脚。       小说一开始,时间定格在2007年元旦,刚从美国飞到广州的陈义明,就遭遇两名公安的造访。造访原因是,曹竞辉在接受公安局调查的时候,中途逃走了,而公安在随后的侦查中了解到,陈义明是曹竞辉十几年的生意合伙人,曹竞辉最后一封E_mail的内容,就是安排这次与陈义明见面。两名公安在离开宾馆房间时问陈义明:“如果他(曹竞辉)真的找你,你会按我的要求做吗?”陈义明想了一下,反问了一句:“你说呢”       引子部分就这样结束了。曹竞辉究竟犯了什么事要被公安调查,他想往什么地方跑,又为什么要把当年与之反目成仇且整整四年不曾有任何联系的陈义明叫过来见面,等等等等,悬念重重,却没有片言只语的交待,接下来的故事,一下子回拨到了二十多年前,仿佛另起的炉灶,完全将读者从引子部分远远的拽了开来。       我不得不说,刘广宇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当然,这没什么稀奇,但他的安排和设计却显得十分机巧:引子部分先设下悬念和包袱,到最后尾声部分才解开谜底,中间部分,才是造塔的肇始、过程、以及结果。正是这样的布局谋篇,让我在读完整部小说后,不得不在心里由衷地佩服一下这个数学系出身,曾研究过直升机设计的商人。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刘广宇只是想演绎一个“巴别”现代版,显然误解了他,至少是没有完全读懂他。因为,从小说设计塑造的几个主要人物来看,刘广宇应该是费尽心思的。曹竞辉充满智慧的贪婪、陈义明没有原则的愚忠、楚冰追求公正的执着、李倩见异思迁的薄情、还有索菲娅的把诚实看得高于一切,以及方芳的淡泊超然,不为世俗利益所动,在这几个人身上,几乎涵括了整个人类所有的特征与共性。相较于示拿地的诺亚后人们仅仅只是在语言上无法沟通,刘广宇的通天塔,却因为这样一群性情完全各一、心思彻底迥然的建造者,而更显得成就的希望微茫。       现在,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小说中最主要的三个人物:       一号人物曹竞辉。这是一个集智慧与欲望于一身人,可以说,他的智慧有多高,欲望就有多大。对于商机,他天生有着独特的敏感和魄力,凭着胆识和聪颖,他带着同样落魄的陈义明赤手空拳在纽约打拚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后来,随着楚冰的加入,他们更是将一个“卡车公司”渐渐滚成了跨国公司,中东建厂,内地开发,全球布网……同时,曹竞辉又是一个贪婪、个人欲望无止境膨胀的人,为了追求自己在公司中的极权和利益绝对值,他干下一件又一件缷磨杀驴、过河拆桥的事,索菲娅、楚冰,无一不被他设计赶走,就连跟他一起白手起家、对他忠诚不二的搭档陈义明,他也能挖下一个大坑将他一脚踢出局外,使陈义明十几年的奋斗最后复位归零。      “不管他几路来攻,我只管这一路杀去!”这是曹竞辉的口头禅。这个“一路”的意思,陈义明在跟曹竞辉搭档打拚江山的十几年里,一直没有弄明白,因为曹竞辉始终不肯告诉他。直到最后,曹竞辉要出逃,才说出这“一路”是何招术。那是他们在赫赫有名的纽约第五大道寻找商机时,曹竞辉花五十美元从一个要饭老头那里买来的十字箴言:放下的越多,得到的越多。本来,这句话可以有N种解释,比如说可以理解为佛家的棒子“放下得自在”;可以理解为欲望越少,快乐越多;可以理解为知足者得乐……但到了曹竞辉那里,这十个字就只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惜牺牲一切,哪怕友谊。所以,二十年商战生涯,他用这一招肉搏着对手,也用这一招血刃了与他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兄弟、搭档。       二号人物陈义明。这个人,在我的眼里,简直就是现代版萧何:一介书生,内格清爽,性情随和,善于识人,心地善良,喜交朋友,这些萧何身上具有的特点,陈义明全有。最主要的是,如萧何忠诚于刘邦成就了刘邦一样,陈义明没有原则、一根筋到底地忠诚于曹竞辉成就着曹竞辉;也如萧何献策荐举了韩信,又出谋诛杀了韩信一样,陈义明向曹竞辉力举了楚冰,将其拖入“贼船”,最后,又是陈义明出尔反尔,悖离统一战线,促成了曹竞辉对楚冰的赶尽杀绝。虽然陈明义从认识上来说,知道楚冰每件事都在情在理,但当曹竞辉与楚冰的矛盾无法调和的情形下,他违心地选择了让楚冰牺牲。       当然,无论从世俗的哪一条律法、道德、民间规则来评判,陈明义都是一个好人,乐于助人,委屈求全,吃苦耐劳,不贪不占。正是这些看似平淡却总在人生灰暗处闪出光泽来的性格特点,使得陈义明在情场上屡遭失败,又与曹竞辉反目成仇,整个人沦陷于绝望境地的时候,方芳给了他完美的救赎----最真挚美丽的爱情,总是在危难中才会到来。正如开在悬崖绝谷的雪莲,未到那个境界的人,是万万无法采撷的。       三号人物楚冰。如果拿中国民间评价好女人的那些标准来评价楚冰,那她肯定要被打入另册。第一,楚冰非柔弱可人型,她伶牙利齿,咄咄逼人,明明有理,却因为这种盯得太紧的沟通方式,常常将一件事弄巧成拙;第二,楚冰不恬静羞怯,她自视甚高,敢爱敢恨,就连与罗宏之间的爱情,也是她不管不顾地一把捅破那层窗户纸;第三,楚冰不会忍气吞声,崇尚男权,她任何时候都不放弃自我,曲意逢迎,对于自己应有的权益,她更寸步不让,寸土必争。作为一个在中国“大院里”长大成人、又第一批赴美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年轻女性,与其说楚冰身上集中的是自信、自我、自强的现代人共性,勿如说她是在对公共规则进行殉道式的追求和信守。尽管,最终她被曹竞辉逼迫出局,但东方不亮西方亮,她赢得人生另一个方向的风景:与罗宏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经营的画廊出乎意料之外的成功。       我对楚冰这个人物的喜爱是发自心底里的,她与索菲娅有相似之处,都是那么忠实于规则、原则,只不过,索菲娅在对待感情这件事上,比楚冰多了绝决:你不诚实,一切免谈,这是原则。而楚冰强势的外表下,却到底有着一颗柔软的女儿心,即使当初那么痛恨罗宏的“欺骗”,最后还是原谅了他。天道酬“情”,这也是曹竞辉置楚冰于死地后,她还能柳暗花明的原因。       我不知道,刘广宇在写这个故事之前以及写完这个故事之后,到底是如何给“通天塔”下一个属于他自己理解意义上的定义的,因为,在他的题记中,我看出的是他对于“通天塔”没有成功的惋惜和叹息:上帝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人类最终放弃了“通天塔”的建造,结束了一个美妙的梦想。       千百年过去了,上帝的子民们一代一代地远去天国,只有那“通天塔”的残基,在凄凉的月下,向世人默默地叙述着这悲哀的故事……       但是,当我读完刘广宇的《通天塔》,我对于这个“变乱”的残基却有着另一番醒悟,这个醒悟让我欢欣、快慰,竟然忍不住要向“上帝”由衷地道一声“感谢”。因为,任何一座塔,塔尖上都只容得下极少数人或者说极个别人站立,当无数人举力造起了那座塔,那个立于塔尖的人就把无数人踩在了脚下,塔造得越高,塔尖上的人越把塔下的人看得渺小,微不足道,直到完全忽视,唯我独尊。极权带来的不公正、不公平,即使人不怨,天也怒,所以,耶和华毁灭了诺亚子孙们建造通天塔的梦想,而一心要站在塔尖的曹竞辉最后也只落得弃城逃亡的下场。       我这样的解读,不知道作者认可否。       最后,我想顺带鸡蛋里挑一下骨头。也许作者积累了太多的故事素材、心里积淀了太多想要表达的思想,所以,一路读下来,总感觉叙述不够从容,张驰度没有把握好,很多个人认为可以再铺得开一些、表述细致一些的情节、人物性格,都匆匆滑过去了。这难免有那么一点点遗憾。       当然,白玉微瑕,这个小小的斑点,并不影响整本书的好读、富有吸引力,尤其对于那些注定会站在塔底的人们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推举一个人站到极处藐视自己,而是希望拥有一个诚信和将心比心的团队、群体。唯如此,人类才能完成自我救赎,否则,塔造得越高,救赎离人类越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广宇的《通天塔》给了我们沉沉的警示。                                                             2009.6.13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