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协动态 >> 文学动态

百名作家结对访谈百名劳模(一):阿皮《逐梦》

发布日期:2025-11-14 11:0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编者按:

笔墨为犁,致敬劳动之光;文心铸魂,礼赞时代精神。今年5月30日,百名作家结对访谈百名劳模活动在嘉兴桐乡启幕,为劳模精神立传、为时代精神铸魂搭建起生动载体。

浙江的劳模“群英谱”历来群星璀璨。在结对的100名劳模中,有扎根车间数十年、攻克技术难关的大国工匠,有向“高”攀登向“新”进军、攻克一个个卡脖子难题的科研工作者,有把公共服务优质普惠当作毕生追求、为“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康养”等作出卓越贡献的事业带头人,有田间地头带领乡亲共同富裕的乡土先锋,还有埋头苦干、执着专注练就“独门绝技”的产业工人……他们质朴的故事里,藏着最真实的中国奋斗图景。

作家以笔为桥,深耕劳模的奋斗历程与精神世界,凭借洞悉本质、提炼特质的专业所长,将劳模们的坚守与担当、创新与奉献,转化为直抵人心的文学表达。这些浸润着劳动温度的作品,既是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情礼赞,更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脚。

当文学力量与劳模精神相遇,必将凝聚起奋进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让崇尚劳动、致敬奋斗的风尚在时代长河中生生不息。接下来,我们将分期刊发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为浙江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逐   梦

       文/阿皮


丁卫松

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绍兴柯桥水务集团技能培训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他是浙江省第一个破格获得正高级工程师的一线工人,创新技术成果22项,获得国家优秀奖3个,浙江省一等奖4个;培养焊工3000余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00余名;领办丁卫松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工匠精神宣讲200多场次。


如果不是看过介绍,我始终无法相信,眼前这位年过半百、身材清瘦,穿着橙色工作服、一脸书卷气的清秀男子,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丁卫松。

丁卫松在2014年荣获浙江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还获评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他是浙江省第十四次、十五次党代会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也是浙江省第一个破格获得正高级工程师资格的一线工人。先后攻克22项技术难题,拥有16项国家专利技术成果,为17家企业解决20多个技术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万元。

1991年夏,丁卫松高考落榜。常年在外给窑厂挖泥、难得在家的父亲,看到儿子天天闷在家里不愿出门,既心疼又担心,想和儿子聊聊,却不知道该怎么说。好在儿子闷了大半个月后,对父亲说:“给我找个工作。”

说起进绍兴马山热电厂(现为绍兴中成热电有限公司)的经历,丁卫松说:“父亲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给我求来的锅炉修理工,其实是电厂最苦最脏的活。有一件事我永远记得,那天我爬进除尘器烟道检修完成后,去食堂吃饭,排队的工人怕被我浑身的焦油弄脏衣服,纷纷避让,窘得我的脸火烧火燎地烫。这时,我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专门和我说:‘阿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一定要好好学一门技术,靠自己的双手吃饭不难为情’这话了,也正因为这个经历,让我下了一定要学技术的决心。”

1994年,电厂要安装一台45吨的新锅炉,给了一心想学技术的丁卫松机会。于是,他每天早上6点前到单位,记录前一天的锅炉安装进程,晚上再对着锅炉安装手册复盘当天的安装过程。碰到有疑惑的,就向锅炉安装师傅讨教。同事们不解,说“不是你的活,你为什么要做?”他只是笑笑,不答。

9个月后,新锅炉安装好了,丁卫松也因清楚了解锅炉每一个零部件的形状、位置、在运行中所起的作用,成了电厂唯一掌握锅炉全部结构、看炉膛火焰知道煤炭燃烧的状态、听蒸汽气流声音就清楚锅炉运行状况的锅炉维修工。

1998年,电厂锅炉大修。一次,丁卫松看到一道耀眼的蓝色弧光过去后,原本分开的两根高压管道,立马牢牢地连接在一起。他看着鱼鳞一样平整均匀的焊缝,像是见到了暗恋许久的姑娘,眼睛再也无法挪开。

百爪挠心的丁卫松找到领导:“我想去给外请师傅做小工。”领导轻哼一声,说:“师傅不缺小工。”

丁卫松沉默许久,低声说:“我是想学电焊。”领导盯着丁卫松不响,沉默了许久,才悠悠地说:“这是师傅的傍身本领,机会自己去争取。”

丁卫松咬咬牙,说:“好。”

第二天,外请师傅身边多了个小工。只是这个小工和别的小工不同,他主动给师傅端茶倒水递烟敲焊渣,还会问些焊接上的问题。有时候会趁师傅休息,拿上没有通电的焊枪,在钢板上比比划划。

丁卫松的举动,外请师傅心知肚明,只是不响。细心观察几天,不由得对这个不喜言语、手脚勤快的小工心生欢喜,就问:“想不想学电焊?”

突如其来的幸福,丁卫松激动得语无伦次,连声说:“学……学……”自此,丁卫松拿着焊枪,像勇猛的战士,战斗在锅炉维修的焊接战场。

等到锅炉大修完成,丁卫松的焊工技术也入了门。

要提高焊接技术,关键还是在练。从此焊工班、车床车间成了丁卫松下班后的必去地。只是车床车间本来能用一个月的刀头,现在不到两天就得换了。先前还笑嘻嘻为丁卫松割焊疤的车床师傅,后来看到他就躲。

两年后,横焊、立焊、仰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焊,全位置焊接手法,丁卫松全部熟练掌握。

一天,同事拎了只断腿的龙门架,问丁卫松可不可以焊接,丁卫松答应得很爽快:“可以。”

不到5分钟,同事看到焊接后的断腿,焊缝整齐平整得像原装一样,忍不住夸道:“丁师傅,厉害。”

可惜,20分钟后,龙门架又回到丁卫松手上。同事指指裂成两半的焊缝说:“中看不中用。”丁卫松说:“肯定是你们使用方法不对。”同事看看丁卫松,没有说话。

5分钟后,断腿被重新接上。丁卫松敲敲焊缝饱满的断腿说:“这次肯定好了。”结果,还没等龙门架焊疤冷却下来,“嘣”的一声,焊缝自己裂了!丁卫松瞬间觉得尴尬不已,连忙拎起焊枪重新焊接。

如此反复,丁卫松把能想到的焊接方法都用上了,龙门架的断腿依然一用就裂。屡战屡败的丁卫松突然明白,不是自己的焊接技能不行,而是方法不对。

第二天,丁卫松专门请假赶到市区,花了一天时间泡在新华书店,最后在《金属工艺学》和《焊接手册》上,找到了原因——龙门架的材料是铸铁,自己没有掌握铸铁焊接的特点。

回到厂里,他把龙门架的腿全部打断,按照书本的提示,分别用小电流细焊条快速焊接的冷焊法、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的热焊法进行焊接。果然成功。

拿出看家本领,依然焊不牢龙门架的断腿的经历,让丁卫松明白,焊工,光学技能不够,还要学理论,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焊。

五六年过去,通过看书、练习,丁卫松熟练掌握了手工焊条电弧焊、惰性气体保护焊等几种焊接方法,积累了不锈钢、铸铁、碳钢等多种钢材的焊接经验,也完成了由普通锅炉修理工到电厂最好钳工、最好电焊工的完美转身。

“纺织之都,轻纺之家”的绍兴柯桥,印染行业集中,每天有60多万吨污水,通过柯桥排水公司的400余座泵站、4200多公里管道,收集、输送。

2004年,丁卫松应聘到柯桥水务集团排水公司,成为维修分公司管道泵站维护保养、技术改造和突发性事件的抢修员,同时也意味着对丁卫松来说,所有一切,须从头开始。好在有着钳工、电焊技术的丁卫松,很快适应,还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2007年,丁卫松一举摘得绍兴市冷作钣金大赛第一名的桂冠。

2010年夏天,钱清泵站的大型潜污泵铸铁底座断裂需要更换。赶到现场的丁卫松经过仔细观察后,突然冒出用焊接试试的大胆念头。公司领导听了他的设想后说:“直接换掉,万一焊不好,浪费时间和劳力。”

丁卫松心中再次复盘了焊接工艺后,目光坚定地说:“请放心,我保证能完成。”

就这样,丁卫松在臭气冲天的污水中,用了半天时间,对潜污泵的铸铁底座进行了焊接修复,完成了平时需要两三天才能完成的抢修任务。

这次潜污泵铸铁底座的抢修成功,意味着丁卫松在收获一身红疹子的同时,还攻克了“潜污泵铸铁底座焊接”技术难题。从此,公司再也不用每年花上百万元更换断裂的潜污泵铸铁底座了。

2012年冬天,山阴路与太平路交叉口的供销超市附近,直径1000毫米的污水管道发生泄漏,工业区20多家企业被迫停产。

看着从管道破口不断涌出的污水,丁卫松万分焦急,假如有一种不用开挖大片路面,不用更换破损管道的方式,来改变抢修时间长、工程量大的缺陷,该有多好。

突然间,丁卫松想到在东湖旅游时看到渔民用麻丝修小木船漏洞的情景,顿时脑洞大开。在挖出破口管道后,找来麻丝、羊毛毡,塞入管道的破口,堵住泄漏的污水后,把全镍焊丝镶嵌入破口,随后用大电流顶水焊接。很快,管道破口被顺利堵住。事后,丁卫松的这项经过改进的“大口径钢管带水焊接抢修法”获“浙江省先进技术操作法”。

丁卫松不断创新抢修方法的同时,只能用传统方式抢修的管道也不在少数。一次,一条深埋在五六米地下、直径1000毫米的管道发生泄漏,同事们都建议挖开路面,露出管道后再修理。丁卫松说:“挖出管道需要好几天,我们等得起,印染厂等不起。”

最后,丁卫松戴着笨重的空气呼吸器,背着焊接工具,顶着管道内60多摄氏度的高温,跪蹚着没过膝盖的恶臭淤泥,爬行100余米到管道破损处抢修。四进四出,用了5个多小时才完成。

看着躺在地上休息的丁卫松,同事老闻开玩笑说:“别看你现在有气无力的样子,要是边上来个美女,你又生龙活虎了。”丁卫松长叹一口气:“现在就是哪个明星在边上,我也是毫无心思。”

这次透支体力的抢修,丁卫松用了大半个月才恢复。

对公司“只要你想成才,公司给你舞台”的管理模式,丁卫松心怀感恩,他始终认为,没有公司的开放包容,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因此,他主动向公司提出带徒申请。

对丁卫松提出带徒弟的要求,公司领导大手一挥:“徒弟你自己挑选,不用在乎我们的意见。”

丁卫松带徒和别的师傅带徒有一点不一样。别的师傅带了徒之后,会想着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徒弟学会自己的手艺。而丁卫松会给徒弟搞个1年内成为公司技术骨干,2年内成为区级技师,3年内在绍兴市拿奖,5年内在浙江省拿奖的“五年计划”。

工程部的张建党是众多想成为丁卫松徒弟中的一个。那天,张建党拦住刚从抢修工地回来的丁卫松说:“丁师傅,我要做你的徒弟。”

丁卫松看了眼张建党:“我对收徒弟的要求有点高。”张建党深吸一口气,说:“我知道,只要你收我做徒弟,我绝对听你的话,要打要骂都随你。”

现在居然还有年轻人为了学技术说这样的话,丁卫松很是感动。

张建党在丁卫松的教导下,第二年就获得了柯桥区焊工大赛第二名,第三年获得绍兴市焊工大赛第一名,同时代表浙江省参加第十届“振兴杯”全国青年焊工大赛。因为成绩出色,张建党又先后获得“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工匠”“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绍兴市名士之乡拔尖技能人才”等荣誉。

丁澄洋在丁卫松这里,有双重身份。一是儿子,二是徒弟。

当年面对中考成绩,丁澄洋陷入了上普高还是读技校的艰难选择。作为父亲的丁卫松则毫不犹豫地说:“上技校,学焊接专业。”

对丁卫松给儿子做的选择,很多人都不理解,丁卫松说:“我是普通的工人,也要鼓励自己的孩子爱上这一行,至于学历,工作后可以继续提升。”

对于父亲给自己的选择,丁澄洋说:“虽然我从小把父亲当榜样,可当爸爸让我填写上技校的志愿后,我还是很不理解,整整一星期没有理他。”

半个学期后,丁澄洋凭借父亲平时教授的焊接技术,在学校开始崭露头角。此刻的他,突然理解了父亲在他接到录取通知书时,那句“凭着双手,去点亮精彩人生”的深刻含义。

一次,上钢管切割实训课,切割机的砂轮突然碎裂,飞起的碎片击中丁澄洋的右眼,顿时血流如注。

看着儿子被纱布包裹,缝了7针的眼睛,丁卫松心疼,后怕,开始怀疑自己给儿子做的选择到底对不对。不过在和儿子聊天时,丁卫松还是说:“这只是意外,既然选择了,就没有回头的路了,以后我就是你的师父,你在学校学习的同时,继续跟着我学焊接技术。”

父子成了师徒,丁卫松对丁澄洋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徒弟。在父亲的严苛要求下,丁澄洋16岁时,就凭借高超的焊接技术,征服众多评委,破格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焊工技师。20岁那年,又以出色的焊接技术,成为绍兴技师学院的实训指导老师。2024年,23岁的丁澄洋获得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焊接项目第五名,和父亲丁卫松一样,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丁卫松用独特的带徒方式,培养焊工3000余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00余名,13人分别获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绍兴市技术能手等称号。

常言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丁卫松除了带徒弟,还通过“技能传承,难题攻克,精神弘扬”等模式,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现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训技能人才,宣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已是丁卫松工作的日常。

至今,丁卫松已开展宣讲200多场次,受众达5000余人次;志愿服务17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3个,培养技能工人1000余人次。

说到获评全国劳模后的感想,丁卫松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是技能工人的春天,只要你会干、爱干、巧干,一样可以成就自己人生的精彩。”

这既是丁卫松的梦,也是丁卫松的追求,他一直行进在逐梦的路上。


(作者朱建平,笔名阿皮,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绍兴市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