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协动态 >> 文学动态

“文学浙江与百年中国新文学”学术沙龙:引领、召唤、突破

发布日期:2025-11-13 10:3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作协创研部

11月6日,“文学浙江与百年中国新文学”学术沙龙在浙江文学馆举办。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陈晓明受邀来到现场,与十余位浙江“新荷”青年评论家面对面,讨论百年中国新文学视域下浙江文学的发展与新变。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王侃主持沙龙。

陈晓明是中国文学评论界代表性人物,以40年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为中国新时期文学写下生动注解。2023年八卷本《陈晓明文集》出版,这套集陈晓明数十年研究心得的著述,从世界文学的高度、中国文学的脉络以及当时文化思潮的整体背景回应时代关切。王侃用“极其勤奋、著述颇丰”八个字形容陈晓明在文学场域的贡献,他的学理构架、理论高度、问题意识、方法路径、审美高度、文风以及对热点的敏感度、在当代文学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对青年评论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浙江文脉的“回响”


“一部浙江文学史,半部中国文学史。鲁迅和茅盾,都是其中顶天立地的存在。”在陈晓明看来,文学发展进程与中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高度相关,“巨大的时代变革,极容易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文学方面做出生动阐述。”他想起自己十五六岁时读茅盾作品的经历,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对人性、生命微妙的表达。“虽然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具体问题,但事实上我们面对的是90年代后中国文学走到哪一步,甚至在什么地方拐弯的问题,其中沉淀了社会意义上的洞察。”

与会青年评论家们探讨了形成浙江现代文学群星璀璨的成因。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黄江苏等青年评论家认为,兼容并包,走在前列的意识对文学有重要影响,这一特质明显体现于浙江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作为沿海地区的浙江非常开放,海洋的广阔使这里的文学呈现出包容的色彩,兼具地方性与世界性。“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从这里就能看出浙江的精神气质。同时,黄宗羲、王阳明等思想家也诞生于浙江,他们的思想成为浙江学术与人文精神的源头活水,为浙江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青年评论家们认为,新时代浙江文学正在发生变化,当下我们更需重视文学传统回应、浙江精神延续的重要性。


从面壁到突破


青年评论家们各抒己见,探讨了文学场域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各自在评论和研究中的困惑。

在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乌兰其木格看来,网络的持续发展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介入,把一些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这一背景下,青年评论家应如何表达、如何有效阐释?

陈晓明认为,这是写作者与评论者共同面对的问题。他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我读书读得很杂,也有很多想法,来各种阅读经验,它们构成了我独特的思维方式,让我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年轻人而言,大家需要确定自己的目标。”他也鼓励所有青年评论家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不知疲倦的渊博非常重要,知识会引起观念、思路的变化,我们应该保持阅读,时刻更新自己的脑中的知识。”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赵霞从儿童文学现状出发,提出了有关文学语言的思考。这也引发了与会评论家讨论何为优秀文学。

陈晓明认为,真实性与生动性是文学表达的高境界,“淳朴、天真、善良……这些词汇都代表我们对文学的美好想象,只有保持少年的心性,才能保持文学的状态。文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会让我们想起眼前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样的表述是真实的、有效的?如果文学作品不能让读者想到什么,作者写得再好、语言再标准,这部作品也是无效的。”

青年评论家们认为,这次学术沙龙不仅对个人研究、评论有激发、激励的作用,也对其在高校的文学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