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协动态 >> 文学动态

百名作家结对访谈百名劳模(二):二木《“轮圈”人生——全国劳模孔胜东与一座城的温暖记忆》

发布日期:2025-11-21 10:1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作协创联部

编者按:

笔墨为犁,致敬劳动之光;文心铸魂,礼赞时代精神。今年5月30日,百名作家结对访谈百名劳模活动在嘉兴桐乡启幕,为劳模精神立传、为时代精神铸魂搭建起生动载体。

浙江的劳模“群英谱”历来群星璀璨。在结对的100名劳模中,有扎根车间数十年、攻克技术难关的大国工匠,有向“高”攀登向“新”进军、攻克一个个卡脖子难题的科研工作者,有把公共服务优质普惠当作毕生追求、为“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康养”等作出卓越贡献的事业带头人,有田间地头带领乡亲共同富裕的乡土先锋,还有埋头苦干、执着专注练就“独门绝技”的产业工人……他们质朴的故事里,藏着最真实的中国奋斗图景。

作家以笔为桥,深耕劳模的奋斗历程与精神世界,凭借洞悉本质、提炼特质的专业所长,将劳模们的坚守与担当、创新与奉献,转化为直抵人心的文学表达。这些浸润着劳动温度的作品,既是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情礼赞,更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脚。

当文学力量与劳模精神相遇,必将凝聚起奋进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让崇尚劳动、致敬奋斗的风尚在时代长河中生生不息。接下来,我们将分期刊发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为浙江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孔胜东,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杭州公交集团28路公交车原驾驶员,深耕公交领域42年,驾驶28路公交车安全行驶超85万公里,零违章、零事故、零投诉。他坚持人工报站,车厢常备药箱等物品,还自费供乘客阅报,获3000多封表扬信(电)。

自1986年3月5日起,他坚持每周六晚上义务修自行车,至今已有39年,还组建志愿服务队,累计修车超4万辆。曾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还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24年8月30日,他驾驶完最后一趟28路公交车后正式结束职业生涯,随后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


“轮圈”人生——全国劳模孔胜东与一座城的温暖记忆

文/二木


2025年9月27日,周六,气温25摄氏度到34摄氏度,杭州的秋日稍显闷热。9月26日是杭州的工匠日,结束了前一天的忙碌后,27日早上8点半,孔胜东从位于杭州拱墅区天水街道仓桥社区的驿站仓库里搬出满满的一袋工具、两大袋配件,最上面再放两个打气筒,感觉要把他的代步工具——那辆“小电驴”压得喘不过气来。准备妥当后,他一只脚放在车上用来稳定家伙什,另一只无处安放的脚只能悬空于地面,准时往吴山广场(杭州市雷锋广场)赶。

“孔师傅您来了啊!”

“丁老师早!”

“孔师傅,快要迟到了!”

“还有两分钟呢。”

快到吴山广场学雷锋点,沿途的老熟人有打招呼的,也有开玩笑逗他乐的。看得出来,这一片的人们也和杭州屏风街的街坊邻居们一样熟悉孔胜东。差别就是这个点从2012年开始是每个月第一周的周六上午“营业”,变成了现在的每周六。

要说孔胜东师傅一生与什么东西打交道最多,必数两个“轮圈”——公交车的方向盘,自行车的车轮。这两样东西,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孔胜东是那位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义务修车的老师傅。但他自己总是说:公交车有起点和终点,但为人民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位“活雷锋”始终强调,自己首先是一名公交车司机。“在外国人面前,我代表中国;在中国人面前,我代表杭州;在杭州人面前,我代表公交。”

2024年9月1日,孔胜东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做一辈子公交车司机,光荣退休。而他的另一个梦想——做一辈子志愿者,仍在继续。


轮毂的余温


2024年8月30日清晨,杭州公交公司停车场,晨雾氤氲。孔胜东如常来到28路公交车起点站:火车东站西广场。他细心地将当日报纸放入车厢“便民服务袋”,把装有晕车药的急救箱安置在座位上方,一切准备工作井然有序。当他俯身最后一次擦拭“2-6787”号车的轮毂时,“孔胜东学雷锋专车”的红色涂装泛着暖光,映照着他洗得发白的浅蓝色制服。

7时33分,公交车准时发出。10时24分,车辆缓缓驶入杭州火车东站西,抵达终点。不到3小时的车程,仿佛穿越了28年的时光隧道。

自1982年孔胜东入职至今,杭州的公交车从不足500辆各种型号的燃油车发展到如今超过8000辆新能源车,可谓飞速发展。他驾驶的28路公交车累计运送乘客500多万人次,接近杭州常住人口数量的一半。28年来,他收到3000多封感谢信(电),安全行驶超85万公里,可绕地球21圈多。

近三十年间,28路公交车始发站杭州火车东站从郊区小站蜕变为亚洲最大交通枢纽之一。线路穿过杭城最繁华的武林商圈,直达西湖景区,成为杭州的“门面”线路。

“孔师傅,该交钥匙了。”接班的沈佳奇捧着鲜花立在车门外。

孔胜东紧握方向盘,泪水盈眶。他没有回头,只是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窗帘挂钩,然后将用铝箔纸包裹的姜糖塞进驾驶座缝隙。“留给晕车的孩子。”他眼尾笑纹深叠,右手卸下钥匙串上那枚生锈的“安全行车5000天”奖牌。金属摩擦声,刺破了晨曦的宁静。


公交车上的“众生相”


1987年盛夏,还是公交车修理工的孔胜东也挤在沙丁鱼罐头般的公交车里,汗水浸透的工装紧贴前胸。突然,车尾一位拿着大包小包行李的打工者一个踉跄,脸盆“哐当”滚到他的解放鞋边。这一幕,刺痛了孔胜东的心。那个年代,因为汽车少,“挤公交、公交挤”是普遍现象,却在年轻的孔胜东心里埋下了服务的种子。

1988年寒冬,盲人周大伯在公交车站苦等1个多小时,始终无人提醒他到站。孔胜东蹲在路灯下,用缝衣针在硬纸板上扎出站点名称。寒风卷着雪粒灌进衣领,针尖刺破食指,血珠晕开了墨迹。“您摸摸,这个凸点是武林门站,以后到市中医院就在这里下车。”他将站牌塞进老人颤抖的手中。这件事让年轻的孔胜东觉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服务是无止境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热潮涌动,“下海”经商成为风尚,孔胜东却选择了坚守。1992年,当公交公司乘务员人手紧缺时,他主动请缨。领导误以为他想换岗,劝他慎重。他却连打3份报告,坚决申请去一线。同事不解:乘务工作“受苦受累又受气”,何苦呢?孔胜东腼腆一笑:“有需要的时候,年轻人总得站出来。”

那个时候坐公交最怕被小偷盯上。孔胜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报名成了杭州公安的反扒志愿者。他还作过承诺,只要在他的车上,保证不发生案情。他的秘诀简单却有效:一靠“嘴巴碎烦”,二靠“眼睛跟踪”。

人工报站时,他总会加上:“皮包钱包手机当心,手机请拿在手上,包儿背在前面。”先用杭州话,再用普通话各说一遍。重复不是为了啰唆,而是向全车乘客发出信号:小心车上有“贼骨头”(杭州话,小偷)。杭州公交车上全面装上监控后,既省去了反扒志愿者的奔波,也让小偷无机可乘,市民乘车更安心舒心。

后来,杭州公交逐步推行无人售票制度,乘务员孔胜东的岗位,被无人售票淘汰了。

出乎所有人意料,孔胜东又递交申请:“我想去当驾驶员。”

就这样,1997年,他成为28路公交车司机,却从未局限于司机职责。

孔胜东将十米车厢视为自己的“家”,乘客就是家中的客人。他准备了茶水、晕车药、雨伞、充电线、盲文乘车指南……自制的“便民箱”更新了9代,被乘客称为“公交百宝箱”;晕车姜糖配方改良了11次。过年时,车厢里贴上“福”字,挂起红灯笼……这一切,只为让车厢有家的温度。

2019年1月的一个傍晚,孔胜东驾驶28路公交前往火车东站后,回头检查车厢准备下班时,发现有一位老人正局促地坐在座位上,一脸茫然。凑近询问才知,老人助听器失灵,几乎听不见声音,只反复念叨 “菜市桥”,再无其他可识别身份的信息。孔胜东担心老人独自出行遇险,扶着老人换乘了两辆公交车,到达菜市桥后一步步顺着线索打听。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角,他却始终把老人护在伞下。最终,在老人模糊的指引下,孔胜东敲响了一户人家的家门,看到老人家人焦急又感激的神情,他才放心转身离开。雨还在下,但那抹雨中的身影,却让整个夜晚都暖了起来。

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28路公交车沿途地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城市加速器中也需要“慢齿轮”,“快节奏”的社会仍然需要有人坚持“慢服务”。

“乘客们好,我们现在到达植物园站,您可以在这里下车前往植物园游玩,也可以在这里乘坐7路公交车前往灵隐寺。下车请拿好随身物品,这个站既是28路下车站也是上车站,如果还需要乘坐28路公交车,上车时别跑错……”这样繁琐的提醒,孔师傅每次出车都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还不包括上车时的叮嘱。当乘客都担心他会口干舌燥时,孔胜东淡然一笑:“这么多年都习惯了。”

对孔胜东而言,28路各个站点及周边信息早已刻印脑海。公交车有语音报站,但在他的车上,总要亲自再报一遍。

“车辆转弯,请扶稳坐好。”在全城统一的电子音中,唯有28路公交车上多了一段温柔的男声:“前方站靠近市中医院,可能有轮椅乘客上车,劳驾各位往里让让。”

“前方站可换乘去少年宫,带小朋友的家长请检查随身物品。”

……

这些是他特意加录的提示,如同给城市安装的温柔插件。每到一个站点,他还会详细介绍换乘信息,遇到热门景点,更要特别说明。坚持人工报站,只为让外地乘客不错站、不漏站,花最少的钱,走最近的路。

当年轻志愿者抱怨老人行动缓慢时,他会指着墙上的28路线路图:“你看,从这里到老年大学就隔三站路,谁不会老呢?”扫描支付覆盖全城,但总有人手机没电需要硬币。因此,孔胜东的工具箱里常年备着二十枚硬币。看似“笨拙”的服务,却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守候,孔胜东用“一碗水端平”的服务创造了不平凡,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与非凡的张力。

2024年9月,孔胜东正式退休后,接班的师傅在检修那辆28路车时,在驾驶座下发现一张泛黄纸条:“2005.4.3:抱婴儿大姐上车,刹车要比平时轻三成。”纸条背面是铅笔素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酣睡的侧脸。


开启第二个梦想


人们常说,退休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而对孔胜东而言,则是第二人生的延续。事实上,他修自行车的时间比开公交车还要早。

说起义务修车,既有必然,也有偶然。1982年,孔胜东高中毕业。一个冬夜,他从同学家玩后返回,自行车胎突然瘪了。他推着车走了一个多小时,未见一个修车摊。心急如焚,大冷天竟出了一身汗。1986年,浙江团省委发起学雷锋号召,孔胜东想起自己的经历,心想:“汽车都能修,自行车肯定不难,就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起吧。”他将自己的自行车拆装了三遍后,在杭州市中山北路与屏风街交叉口拉了一盏电灯,支起摊子,旁边立起牌子——“为您服务,义务修车”。这一修,就是39年,再未停歇。

自1986年3月5日开始,每周六晚7点到10点,雷打不动。身处杭州繁华商业地段,一边是车水马龙、霓虹溢彩,一边是孔胜东小心翼翼剥离车胎,专心致志让锈迹斑斑的轴承重新转动,仿佛周围的喧嚣与他无关。这也是这座城市最美的画面之一。

最初的修车点没有遮风挡雨的棚子,夏天被烈日晒得脊背发烫,冬天冻得手指僵硬,遇到雨天,他就披着雨衣跪在湿漉漉的地面上作业。有市民过意不去,硬要塞钱给他,他总是摆手拒绝:“要是收了钱,这志愿修车就变味了。”

每个人见到孔胜东,第一印象都是那张笑脸,却少有人注意他那双手。他的左右手不一样,右手关节粗大,是驾驶85万多公里留下的职业痕迹;相同的是,双手同样粗糙,满是老茧,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黑色污渍——这是修理超过4万辆自行车留下的印记。

“很多人不懂,为啥修车不戴个手套?戴了手套都是不会修车的,戴了手套的话,两分钟的活估计得花半小时。”

“××轮胎舒适性好,但是不耐磨,一年就要一条;××轮胎耐磨性好,一条可以用两年……”

几十年下来,孔胜东总结出了不少他的看法和经验。

每到暑假,孔胜东总是最受中小学生追捧的“明星”之一。因此,每年暑假他除了修车,接待最多的就是来自各地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宁波的学生至今让孔胜东印象深刻。

“难道每个星期六都会在吗?我不信。”这是一个孩子与父亲的赌约。一个下雨的周六,父亲带着孩子,还有孩子的母亲,一家人特意驱车从宁波赶到了杭州。当看到孔胜东依旧忙碌在屏风街口时,孩子愣住了。而父亲一言不发,只是摸了摸孩子的头。原来是小孩子在思政课本上读到了孔胜东的事迹,然后才有了和父亲的这个“赌约”。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孔胜东对孩子说:“小朋友,要相信,这世上总还是好人多。”

其实,别说刮风下雨,就是特殊时期,也未曾让孔胜东退却。2003年4月“非典”期间,第一个周六晚上,两位大伯推着自行车前来:“小孔,以为你今天百分之百不会来,我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的,你真坚持来了,让人感动啊!”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领导、邻居和朋友都劝他暂停修车:“病毒凶险,年纪大了,避避风头,疫情过了再修。”但孔胜东只有一个信念:作为一名党员,宁愿倒在志愿者岗位上,也不能失信于民。2020年1月25日,周六,孔胜东照常出摊,第一次戴口罩修车。出乎意料的是,疫情期间修车需求反而增加,许多市民将积灰的旧车推来修理。还有家长从网上购买童车半成品后,特地来找他组装。

因义务修车,年轻的孔胜东辜负了许多红娘的好意。“你得支持我把修车岗办下去,这是一条‘约定’。”他说,最亏欠的是家人。39年来,三个特殊的星期六最令他难忘。

第一次是新婚第二天晚上,恰逢周六,孔胜东依照婚前的约定,照样去修车。第二次是2014年12月4日,妻子动大手术,12月6日是周六。他与妻子商量:“晚上我不能在医院陪你,我要去做志愿者。”妻子非常支持:“你安心去,这里有医生,有紧急铃,需要时我会叫护士。”女儿恰好听到谈话,对孔胜东说:“爸爸你去吧,今晚我陪妈妈。”边说边将他推出病房。第三次是2024年6月1日,也是个星期六。当天下午2点到5点,孔胜东在火车东站东广场做志愿者,下班回家途中不小心摔了一跤,伤口鲜血直流。孔胜东惦记着晚上的修车,来不及去医院治疗,在药店买了纱布简单包扎了一下,匆忙扒了几口饭就拿着工具照常修车。那天排队修车的人还特别多,他和志愿者们忙到凌晨1点半。第二天照常出车,下班后才去医院看伤口。医生急得语气都不好了:“你怎么才来,肉都要坏死了,再晚点,你就要截肢了!”


公益路上的“坚守者”


2025年,杭州的夏天格外漫长炎热。退休后的孔胜东似乎更加忙碌了。不同的是,从前他是8小时外的“兼职志愿者”,如今成了全天候“专业志愿者”。他平时穿得最多的还是那身蓝色制服,只是没了胸口的工牌。

“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要是能带动更多人做公益,才有意义。”退休后,以他名字命名的杭州市拱墅区“孔胜东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在天水街道仓桥社区玄坛弄8号成立,“孔胜东仓桥社区工会驿站”“孔胜东劳模工匠工作室”也陆续挂牌,成为孔胜东的另一个“新家”。这100多平方米的空间设有休息区、读书角,配备打气筒、应急药品、冰箱、微波炉等设备,这里冬天有姜茶,夏天有凉茶,外卖员、快递员、环卫工都可以进来喝水、歇脚、热饭。每周一是固定的志愿者服务日,除了孔胜东修车外,还有修伞、磨刀、理发、修理小家电、量血压、测血糖等便民服务。

有了这个新“据点”,孔胜东的退休生活形成了新的三点一线:每周六上午,带着一车工具去吴山广场“雷锋广场”,参加“学雷锋”文明实践日活动,为市民义务修自行车;下午,只要没有“任务”,就会在社区驿站转一转、看一看;晚上,在拱墅区中山北路358号,继续义务修车。“我这个人闲不下来,能为大家做点事,心里更踏实。”

“孔胜东不是我一个人,也可以是你和他。”这是孔胜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共青团员义务修车点”到“共产党员义务修车点”,再到“孔胜东志愿服务队”,直至如今的“中心”,义务修车的队伍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有公交后勤人员、一线司机,有交通职高的学生,还有普通热心市民,孔胜东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他把劳模精神、志愿者服务精神的种子像蒲公英般传播着。

孔胜东的身影,早已刻进杭州的城市记忆。他曾握着方向盘守护出行路,如今握着扳手铺就公益路。他用近四十年的坚持证明:慈善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 “把该做的事做好”。用一句时髦话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但志愿者的精神永远不变,孔胜东说他肯定会把志愿者一直做下去。


(作者林世杰,笔名二木,浙江省作协会员。从事传媒工作20余年,多篇作品荣获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浙江省重大主题策划一等奖等,主编出版多部交通文学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