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一期《江南》重点推荐
来源:《江南》杂志社 | 时间:2022年02月18日

  长篇非虚构

  《中国农民城》朱晓军

  2019年9月,浙江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全国首个“镇改市”的历史性跨越。朱晓军将目光聚焦于这座奇迹之城,历时两年,对龙港“造城者”群体进行了深入采访与书写。从一路带领龙港发展的陈定模、李其铁,到进城创业一心创造财富的陈智慧、杨恩柱……《中国农民城》用一个个人物揭开龙港成长之谜,在呈现个体命运的同时,尽显龙港在历史发展中的风起云涌。朱晓军用朴素的创作风格和真诚的叙事力量谱写了龙港传奇,细致而宏观,轻盈而厚重,龙港这座城在他笔下发出了别样光芒。

  中篇小说

  《人字梯》王玉珏

  “我”和明义关系特别,是同一条命一掰两半的同卵双胞胎。因为这种特殊关系,家庭中几乎所有的人,包括明义的儿子,都认为“我”对明义的人生病苦有着不可旁贷的帮扶责任。明义意外去世后,“我”匆匆从省城回乡送丧。在此过程中,亲情捆绑、生命苦难、死亡真相一一浮现,但终于抵达叔侄之间的和解心通。作者一波三折的深度叙述,展示的不仅是亲人间爱与理解的达成,更是走向爱与理解路途中的世相人心。

  《海钓》卫鸦

  海钓既可以是一种深不见底的诱惑,也可以是生意场上人与人之间的捕猎和算计……须臾万变的时代,沉浮不定的人生,于“我”这个曾经的创业者而言,海钓是欲望的牵引,是对现实的逃避。而左岸的沉迷海钓,背后却隐含着一个父亲的爱和心愿,当然,还有不可言说的痛。这个小说写得沉稳、冷静,富有社会意义和生活底蕴,同时在坚硬的现实底色上,又飘忽着柔和的情感光芒。文字中氤氲出来的那片光芒,不动声色间,倏然照透人的内心最柔软的深处。

  短篇小说

  《觅食记》潘向黎

  《觅食记》呈现了一个温馨细腻的极有生活气息的都市爱情故事。一对工作地址相近的青年男女,因为脸盲而错认对方为自己曾经的老同学,从此成为共进中餐的固定饭搭子,渐渐地产生情愫,发展为一对恋人。小说里穿行着大量密实熨帖的生动细节,包括两个年轻人之间鲜活的对话,以及他们随着时间而滋生的情感和交往中的各种小温暖小甜蜜。这些情节含有生活质感和心理层次,阅时趣味盎然,读后回味悠长。

  《今天是什么日子》黑孩

  “我”跟丈夫结婚以来,无论发多大的脾气,好脾气的他总是说“对不起”,所以夫妻之间从来没有吵过嘴,这也是我在朋友中最自满的事。他退休后彼此厮守的时间更多了,“我”时不时觉得他不顺眼。这一天“我”又为一点小事说他,想激怒他索性吵个痛快,没想到他竟然一声不吭地出走了,更没想到的是“我”会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小说聚焦一对老年夫妻的日常生活,通过某天丈夫的出走,让妻子重温点滴往事,将一地鸡毛升化为吉光片羽,温馨地呈现了一种不完美的和谐。

  《虎皮人》吴刘维

  《虎皮人》讲述的是似乎戏谑却极尽惨痛的故事。伯父自小跟随父亲下窑,在低矮的窑洞里,他的身体长成了弓形。回到地面后,只能在一家矮人马戏团工作。除了照料演员和动物,有时也登台演小丑、大猩猩和老虎。马戏团破产后,他带着一个女矮人演员,和一张老虎皮,回到老家。女矮人过世后,他经常穿着老虎皮,四肢着地,成了真正的虎皮人。《虎皮人》写尽伯父奔波劳苦且传奇的一生,极具象征和隐喻,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对人性的压制,令人唏嘘又别具深意。作品采用双重叙述人的结构方式,故事套故事,虚实相间,互为穿插和映衬,使作品更具现代气质和迷人色彩。

  非常观察

  《移动互联时代,谁在消费文学?》绿茶主持

  中国每年有四十多万品类出版物,文学是占比最大的品类,小说、诗歌、散文、随笔、非虚构等等。按照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法,文学属于最末集部,但却是当今出版领域最繁荣和最大众的首部。移动互联时代,谁在消费文学?本期“非常观察”栏目特邀书评人、文化学者绿茶先生主持,由他邀请二十多位文学、艺术、学术、媒体、自由职业等领域的资深读者,通过不同视角,思考和分析文学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文学具有哪些不可替代性?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消费文学?

  海外物语

  《湖畔狼窝——裴多菲大街上的翻译之家》余泽民

  位于巴拉顿湖畔“匈牙利翻译之家”,颇像个小联合国。在这里,翻译家们唱主角。与作者相比,译者通常是隐性的存在,作为个体,他们是一匹匹“孤狼”;作为群体,他们是巴比塔最直系、最隐秘的合法遗民。他们之间的沟通要比常人更容易,就像所有的海眼都通过秘密通道与世界海洋相连那样,翻译家们不动声色地将每个人或每个民族的孤岛连成一块大陆。作家、翻译家余泽民自1990年代初赴匈至今,经常去那里进行翻译工作或活动,与其结下深厚的情谊,本文沉钩历史,叙说趣闻,引人神往。

  江南史韵

  《于谦:被迫抄袭的诗人》张锐强

  对国人而言,历史有种难以言说的魅力,于有抱负的读书人,这种魅力尤甚。然而,历史漫长,而史书有限,很多历史人物,只被简单粗暴地浓缩简化为忠臣烈士,于谦即是其中彪炳千秋的一员。但作者张锐强却在这篇文化大散文中,用酣畅淋漓的笔墨,不仅呈现了忠臣烈士的刚硬,更还原了于谦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柔软乃至缺憾,让于谦从史书上那个勤政典范的标本,复活为血肉丰满的诗人、丈夫、父亲。

  历史碎影

  《在掌控与失控之间——汉代的五个特别行政区》穆涛

  这是一篇书写汉代五陵邑的“大”散文,通过历史叙事,将汉代五个政治特区设置的背景、过程及相关人物等娓娓道来,以此纵览汉代历史,也以此照映现实。作者阅读了大量《汉书》《史记》等文献资料,在史料中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试图还原历史原貌、叩问历史真相。以此为据,通过现代人的视角,将自己的观点与解读融入其中。透过他节制而内敛、言立而文明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厚重的历史气息,以及对中国大历史的思考。

  夕花朝拾

  《通往圣维克多山的路上》草白

  全文通过对塞尚艺术探索之路的梳理,将画家本人的创作历程,由静物写生逐渐过度到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与创造——在此,圣维克多山不仅是塞尚晚年的写生对象,还成了其艺术情感的寄托。并将塞尚与福楼拜、托尔斯泰、杜甫等人进行比较,突出艺术家的现实处境和心灵遭际,展现其“于无路可走处,辟出一条崭新的路来”之勇猛决绝精神。作者以知性灵动的笔触,借塞尚作品和人生之路,展示写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体验,既突出了个人化的视角,又展现了塞尚在艺术生命里的艰苦跋涉。有思考,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