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
来源:
| 时间:
2014年09月15日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1932年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同年11月留学法国。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启程回国。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和《戴望舒诗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