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
来源:  | 时间: 2014年09月12日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省义乌人。1927年秋考入之江大学,一年后停办,考入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1930年,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任馆员。1931年初,写成《胡应麟年谱》,时任教于国立北京大学的胡适举荐吴晗为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工读生,专攻明史。大学期间,吴晗写下四十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学界名流青睐。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讲授明史课。抗战爆发后,吴晗应聘到云南大学任教授,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7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这一时期,写下许多历史杂文,以辛辣的笔锋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1946年8月,吴晗回到北平,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担任北平民盟的主任委员。北平解放后,吴晗以副军代表身份参与接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他主持了改绘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以及标点《资治通鉴》的工作,主编了《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1957年3月,吴晗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他发表《论海瑞》、《海瑞骂皇帝》等文章,提倡敢讲真话的精神,并在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之后,吴晗和邓拓、廖沫沙用“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发表杂文《三家村札记》专栏,以歌颂正义光明、匡正时弊为宗旨。1965年,他的代表作《朱元璋传》第四次修改稿出版。1965年11月,遭到批判,后来又被扣上“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的罪名。“文革”开始后,吴晗从精神到肉体惨遭摧残,于1968年3月被捕入狱,1969年10月11日被迫害致死。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吴晗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主要著作:《历史的镜子》、《史实与人物》、《灯下集》、《春天集》、《投枪集》、《三家村札记》、《谈骨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