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春祥: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
我们在探讨一个作家的时候,一定不仅仅是从他的作品入手。写作是我们看清楚自己,以及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周华诚从乡村走到城市,再从城市回到乡村,读他的作品,我能感受到一种自给自足的幸福。我将他这种自给自足,他的写作、思考、学习,甚至艺术乡建,都看作是他的修行。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我修行,周华诚找到了一种比较好的修行方式。
从叙述上看,周华诚作品的语言和语调,如同大家的评价,舒缓的、宁静的、恬淡的。但是,我认为他的作品里还有张力,思想性非常强,并不是那种淡淡的、与世无争的文字。
从文本的角度,很多人会觉得散文其实没有什么结构。其实散文的结构存在于文本当中,有时候是显性的,有时候是隐性的。这一点在周华诚的散文中也有体现。
细节上,他的心思,他的眼光,他的观察,甚至他的吃,他的闻,他所有的细节都来自于他所观察到的真实自然的故事。就像有几位老师说的,现在散文写作有一个不太好的现象,是大量的虚构被硬生加入。我也不太赞同这种做法,散文还是要在大真实的前提下来进行细节的构造。
如向迅老师所说,周华诚的散文其实属于抒情的。但他的抒情和叙事其实连在一起,抒情建立在事物及叙述的基础之上。纯粹抒情其实很难完全读下来,但叙事中让人感受观察到的细节,令人铭记在心。这种抒情根植于生活的现实,每个人都可能深有体会。
周华诚的散文呈现出一种非常安静的状态,你一拿起就放不下,这就是他的作品的魅力所在。相比较,有一些主题同类型的作家的文风却显得密不透风,风格迥异。
所以,在写作散文的时候,语言的节奏处理一定要处理好。整篇文章按照长度分篇章,越长的越要分。在语言的节奏上短句长句掺和用,尽量用一些短句。而且要根据人物性格、背景来应用。遇见田埂上的农民,他说话当然不会用长句。这些可以看作是让阅读轻松的技巧,特别是把语言该处理好,就会让人感觉到顺畅、舒朗。
中国传统绘画中有“高远、深远、平远”三个层次的说法。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也可以用画的三远法来反观周华诚的作品,比如他今天住在常山的民宿,写一篇文章,可能一会儿写到了日本,一会儿写到了宋朝,最后回到当下。这样的文章即使篇幅短小,也能展示更大的气象。所以说,写散文的人对自身的知识储备要求特别高,因为你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用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