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研讨 >> 研讨内容

王必胜:散文要关注现实

发布日期:2022-11-25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共常山县委宣传部

  

王必胜: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曾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评委

  我们今天的论坛主题是《文化根植生活,艺术助力乡村》,在这样一个大题目下谈常山的散文,谈周华诚的散文,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散文在文学的几大门类里应该是最活跃的,读者最广泛。放在众多散文里,周华诚的散文辨识度也很高。他的散文辨识度很高,在于它是一种日常化的显著。这种日常化的,落实到为大地写作、为父老乡亲写作,为新的乡愁的精神延伸的写作,其实不多。

  写乡愁的作家很多,大部分是直接写过去的历史。特别是在散文的乡愁写作上,要写出新意非常难。周华诚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又走回来。这是他生命的故乡,但他好像很少写过去的乡土,也很少写社会变化带来的现代性困扰。

  他的短篇散文我看得更多一点,倾向于两个特点,一是纯粹精准,二是日常化。长散文,我也读过他的长散文《廊桥上的人生》,印象深刻。他把1995年美国的《廊桥遗梦》与书写的人物串联起来。从廊桥开始延伸,沿用到关于廊桥的邂逅,写到现实中这对夫妻的结识,为廊桥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最后落到两个人如何来认识自己——这是一种自我的生命认知。整篇文章在风格上流畅自如,在手法上摇曳生姿。

  廊桥是一个文化现象,属于大主题。无论在廊桥的研究中,还是在散文的表达里,都很少有《廊桥人生》的叙述方法。在写法上,人物间的串联,情感的抒发,都保持一致性。在廊桥的地理上,也很有知识性,有故事有内涵,很有意思。

  在去年的一次活动上,我专门提过,散文要关注现实。周华诚的散文在这方面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可能。不仅仅是一种写作上的可能,也是一种触摸到乡村发展的可能。就像今天的主题一样——文化根植生活·文艺助力乡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