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研讨 >> 研讨内容

向迅:周华诚的语言已经形成自己的腔调

发布日期:2022-11-25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共常山县委宣传部

 作家,《雨花》杂志编辑部主任

  浙江绍兴的周家两兄弟开启了现代散文的两个高峰,发展出两种风格迥异的散文。我读周华诚的散文。如果要追溯源头,我认为可能更倾向于周作人的风格。

  从语言上看,周华诚的语言冲淡平和,浑然天成,是流淌出来的,弥漫着江南的水汽,江南的气息和味道都在其中,读起来特别熨贴,如同行云流水般流畅。令人感觉“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我们说文如其人,文章、语言的性格,和作者本人的性格大体是一致的。读周华诚的散文,便可感知到他的内心豁达、人格健全。这一点对于写作非常重要——使读者在文章中也能够读到一种人生的豁达,一种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更难为可贵的是,周华诚的语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腔调。这种腔调非常迷人。我们翻开他的《江南三书》,随便从哪里开始,都能够被吸引着一直读下去。抒情散文可以达到这样的阅读效果,一定是腔调极具魅力。

  语言的独特腔调的形成,与他的人生趣味、博物密切相关。他自己曾说:“散文的写作是需要一些性情的或者说生活之趣味。”比如在《寻花帖》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平时读了哪些书,袁枚的《随园食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瓦罗的《论农业》,日本的《枕草子》—还有高廉的《四时幽赏录》等等。有些书可能平时不会找来读,但这些书却会滋养我们的阅读趣味。周华诚很像美国的苏珊·桑塔格所说的文化美食家。所谓的文化美食家,不会作为一个单一的身份去阅读一种喜欢的文体,而是阅读的书特别的杂,这种杂反过来是滋养写作。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新散文运动提出要借鉴小说、电影、戏剧的技巧,把散文原有的边界打破,有了大散文的概念,但有时却很难辨别一篇文章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周华诚的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条思路——不为新兴的事物所动,从古代,或周作人等前辈那里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我觉得这是我们常说的“复古维新”——用以前我们所熟知的经典,写出新的感受,这一点特别值得赞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