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研讨 >> 研讨内容

李樯:我读到了三个“我在”

发布日期:2022-11-25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共常山县委宣传部

  

(李樯:诗人,小说家,《青春》杂志主编,江苏省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来到常山之前,我了解了周华诚的三段式人生,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城市回到乡村,在乡村发展文化产业。我很羡慕,我也出身于农村,但现在居于城市,困于朝九晚五,心中也有归隐山野的想法。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在他的散文里,我读到了三个“我在”。

  “我在”是个哲学问题。在文学家的书写中,势必无法绕开“我在”这个核心问题。就拿周华诚的《廿四声》《寻花帖》《春山慢》,以及常山三部曲来说,《陪花再坐一会儿》《陪花再醉一会儿》《陪花再睡一会儿》,我觉得恰对应着人生特别美好的三种状态,也都在追问“我在”。

  要找到这种“我”,必有物质世界的衬托或辅助。周华诚的散文,布满客观存在的诸多现象,一年四季,24节气……在他的笔下,这些日常画面此起彼伏,亲切温暖,自洽而令人知足。

  还有一种看似抽象,但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时间与历史的人文沉淀与痕迹探寻。其中的文字视野精神广阔,纵横捭阖,大到宇宙洪荒,小到一味清冷半点菜根,皆充满了文人意趣。古今中外,远到老庄王维苏轼,近到汪曾祺,还有身边的朋友亲人,一草一木,都囊括其中。

  这些客观的存在,最终都是文学上“我在”书写的结果。我思我故我在,没有了思,“我”也就不存在了,没有了思,“我在”的世界其实也没有意义。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这种思是不可或缺的。

  读周华诚的作品,你总能时刻看到一个自洽自足、意兴阑珊的“我”。从生活看,这个“我”是小的,从人生或者社会看,这个“我”是个大的,是你我他,是众生,是对世界真相的深情凝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