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研讨 >> 研讨内容

麦冬:平淡生活中的“炼金术”

发布日期:2021-10-14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市椒江作协

文/麦冬

  翁筱近期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默笙时代》,集中所收录的十一篇小说,从结构手法、语言运用、故事设置、细节营建诸多方面来考量,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呈现。感觉她有一种在平淡生活中通过再度发现的能力从而具备的“炼金术”;那些在常人看来流水般的“日常”,她却看到了不一样的“隐秘”——正因为生活的涟漪,日常才有滋有味。狄德罗也说,“艺术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和不平凡中找到平凡”。

  读着这些文字,感觉是在听着她的倾述,且是下雨天的江南,粘稠而惆怅。这些小说,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情感为纽带,没有大起大阖的故事冲突,小说的节奏也很舒缓,却有着让人陷入情感沉思的代入感,或又是重新审视那些年“我们”类似的经历。就拿《默笙时代》这个短篇来说,围绕女主人公何默笙与两个男人费思南、顾雨非之间的情感纠缠而展开。大体是“费思南”是现实中的或者是曾今拥有过的一段情,“顾雨非”则是虚拟世界中的情感“进行时”(二人也只是通过微信来交流)。三人之间的事件叙述是模糊的,仿佛是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点到为止,但小说的语言却自带光芒,比如:“那时,我们不懂事,却谈起了未来。现在懂事了,却回忆起往事。可往事,终究无法回头。”又如“用什么浇灌也不能用可口可乐,长大后充其量长成汽水,而非理想中的祸水”等这样的句子,我倒觉得这是超越故事本身的提升,毕竟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而非报刊亭里售卖的“大众故事”。小说直到结尾,也不知默笙身许何人,只是觉得她心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十秒钟之内,就更新了个性签名——“我只是,在跟你不熟或者很困的时候,有点高冷。”

  这样开放式的小说结尾,正因为没有答案才有无限回味的追索。那些太过圆满的小说,如拧开的自来水龙头,把什么都说了出来,满足是满足了,终究是很快就忘了。那么何为“默笙时代”?思来想去,作为乐器的笙,无人可以笙箫相合,这是多么无奈和落寞的境遇啊;这不正是小说的寓意所在吗?情感的迷雾令人难以琢磨又让人思绪凌乱,爱情真的是难以说清的东西。

  再来谈她的另一篇《左脸》,这是在集子中结构最为紧凑的小说,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从上午10:40分一直到晚上8:20分的时间里,一个叫“秦?”的男人因为与一个“白痴”般的女人“枫枫”发生关系后所面临的人身危机——枫枫的男朋友约架公园。秦?只能花钱买通强悍的拳击手去应对这场危机,但这关乎“左脸”何事呢?且文中“左脸”仅出现过三次,后仔细玩味还是能发现“左脸”的象征意味。最初出现“左脸”之处,“秦?怀疑这本身是一个圈套,他没法忽略中午12点20分时,在公共汽车上,她那有意无意贴在他胸口的左脸还有手指”;第二处,“拳击手的左脸上有一处伤口,被纱布包着。左脸,又是该死的左脸”;第三处,“老天,枫枫盯着他(拳击手)的左脸,接着失声尖叫,昏厥了过去”。

  很显然,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手法,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呈现,其实为小说的“合理性”找到出处。同样是“左脸”,在枫枫那里更多的是“情色”;在拳击手那里则是凶狠与剽悍。换句话说,因“左脸”引发的风流债还需另一张“左脸”来终结。或许,左脸蕴藏很多的偶然性,但通过事件发生了奇妙的“勾连”。而在我们每天平凡生活中要发生多少的偶然性呀。如此一来,小说的意义也瞬间突显了出来。

  其实,小说是内在的非虚构,虽然采用虚构的形式,但小说里一定含有“真实”的成分。对于了解翁筱的人来说,在这本集子里“真实”还是很显然的。在多篇小说的叙事和人物身份的设置,比如“画家”以及“与书画有关的事”,还有一些生活习惯等。像《眼》《紫堇有毒》《十年》等小说里都有这样“真实”的元素出现;还有《默笙时代》里“默笙总是凌晨三点醒来,然后埋头码字”,喜欢“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琴音陪伴着”等,据我所知,这些都是翁筱的真实生活。对于小说家来说,一定是对生活具备敏感度的人。这也好比一面镜子并不会因为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庆典从它面前经过,自身变得更加光亮。它唯一在新镀上一层水银后才会更加光亮——换句话说,它只有在获得了全新的敏感度之后才会更加光亮;同理,小说的成功端赖于它自身的敏感度,而不在于它选材的成功。

  同时我也相信,一部好小说一定拥有多重面貌,可以这样解读,那样解读,随着读者或阅读时期而异,有不同的感受。小说也不只有正面的脸孔,还有侧面、背影、从上往下看的姿势或是从下往上看的样子。比起平面的小说,充满立体感、有凹有凸的作品更精彩,且意味深长,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收录在这本小说集中作品的一个面貌。

  作为一个写作态度真诚的小说家,纵观翁筱的一系列小说创作,她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显示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创造出审美和反思,表达上含蓄而内敛,人物性格、风俗民情等充满浓郁的地域性(江南),语言惯性下塑造出了“翁筱式”的人物形象,臻至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她的小说是优美的且蕴含生活的哲理性,娓娓道来,细密温和,却又有着戴望舒《雨巷》似的忧伤。这让小说具备了一种优雅的姿态,是随意的散淡,也是怡然的豁达,叙事节奏舒缓从容,像日常每一天的平淡,却又有着不拘一格的美艳,那些朴素的甚至是琐碎的生活片段在她的书写中,诗意而悠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