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浙军 >> 访谈评论 >> 研讨 >> 研讨内容

传奇 家国 人性——读毛芦芦的儿童小说新作《如菊如月》

发布日期:2015-10-26 00:00 访问次数:

  文/汤锐

  《如菊如月》是一部抗战题材的儿童小说,也是一部有较强可读性的儿童文学作品。

  首先,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构思很巧,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小女孩,由于特殊的身世,被残酷的命运卷入了国家政治、民族矛盾和战争的深渊。作为儿童文学来反映这样重大的主题,其实最擅长的是以小见大,在任何时代,儿童都是弱势群体,特别是在这样剧烈动荡的战争时代,儿童是时代最渺小的末梢,但是,却往往是受害最深重最无辜的群体,所以,重大的历史事件在透过这样微小的末梢来体现的时候,往往更加哀婉动人。小姑娘如菊的身世正是如此,她的母亲是中国人而父亲是日本人,本来是因热爱围棋而结缘的一对纯真恋人,如菊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但是,由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恋人被强行拆散、孩子被无情遗弃。当民族矛盾和国家政治横亘在血缘亲情中间的时候,个人的不幸就成了一种宿命,这种不幸的宿命不仅仅是如菊一个人的,还包括她的亲生父母、养父母和所有爱她的人们,这场战争双方的国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今天回首那一场战争,正是由于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与家、国的命运绞缠在一起,才形成了那样丰富深刻、无法言尽的悲壮历史。

  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富有文学张力的故事框架,通过一个人的命运透视两个家庭乃至两个民族、国家的命运,这里面潜伏着巨大的悬念、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大起大落的情感,为作家提供了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和深入挖掘人性的广阔空间。小说一开始,12岁的如菊是以一种美满幸福的状态出现的,她生活在宁静而美丽的江南小镇衢州,养父母的家庭殷实而充满慈爱。但很快,随着日本侵略军进犯中国,如菊的美好生活荡然无存,先是养父母被日军扔下的细菌弹传染了重病、相继撒手人寰,日军的炸弹又将她的家炸成了一片废墟。如菊从人间天堂瞬间跌入地狱,变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与心爱的小狗如月相依为命。接踵而至的则是雪上加霜,她获知自己离奇而悲惨的身世,原来自己竟已是第二次沦为孤儿。当无情的命运将如菊打入谷底的时候,她的亲生父母却奇迹般双双出现在了她的面前。但是,亲生父母的出现反而给她带来更大的打击,原来,亲生母亲因当年痛失恋人与孩子而变得疯癫,亲生父亲则为了寻亲而加入了侵华日军,成为杀害如菊养父母的凶手。这个不幸而又坚强的女孩怀着国破家亡的血海深仇,将复仇的匕首刺向已变成仇敌的生父。

  小说的作者很好地把握了小说情节中的传奇因素和戏剧效果,文笔流畅、生动活泼,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基本上一气呵成,人物并不很多、关系也不太复杂,就在这并不复杂的人物之间却埋有悬念伏笔,和谜底揭晓带来的情节突转。同时,小说对浙江衢州地区的自然景观和风物民俗也有生动的描绘。总体来看,作品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如果说对这部作品还有更多一些期待的话,那就是人物刻画方面还有些不足,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前所述,这部小说有一个非常富有文学张力的故事框架,人性、战争、政治、家庭、国家与个人的命运,天然地绞缠在一起,如何依托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框架去深入开掘人性,对作家也是一种考验。而从小说文本看,小主人公如菊的性格特征虽然鲜明但尚缺少成长过程,故事中的戏剧冲突也基本上都体现于外部的动作。按理说,养父母的死、惊悉自己的身世、最后与亲生父母的矛盾相认,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都是一个个重大的“坎”,是成长的剧烈催化剂,如果能够让读者看到如菊在跨越这些“坎”的过程中深层的内心动作、性格及人生观等的重要变化,那么作品将更具有人性的深度。另外,12岁的如菊在开导执迷不悟的亲生母亲和痛斥作为日军军官的亲生父亲时,所说的一些话语又显得过于成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物的真实感。小说中的其他一些次要人物,如地下党员戴如燕、日本兵小田澈等的形象也略嫌薄弱。

  虽有不足,但是总体上看,这部小说充满了对家乡的浓烈情感和激扬向上的精神,写出了战争中普通百姓的国仇家恨,也歌颂了中华儿女不屈的铮铮铁骨,对当下的少年儿童读者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